美文网首页Office职场大学散文成长励志
No.1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No.1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23:37 被阅读12次
No.1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阅前思考

或许我们会有这种体会:工作永远做不完,手边总会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处理,比如回邮件、写文档、编代码、学知识、开讨论会等等,为此常常会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自己能够长出三头六臂。那么你在工作中如何划分事情的轻重缓急?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金句: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一个故事

在解读这七个习惯之前我们先来讲讲作者柯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几年前,柯维和妻子为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差、与同学交往不成熟等问题伤透了脑筋。于是他们尝试着给予儿子鼓励、肯定和帮助,希望这种积极的态度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但结果是,不但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经过了几次失败之后,柯维发现可能是自己帮助孩子的方式和角度出了问题。

后来,柯维在讲授“沟通与认知”课程时,通过对“思维定式”的理解找到了原因,他发现用固有的“思维定式”看待孩子的种种“不成功”进而形成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不成功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思维定式”呢?

广义上讲就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是指我们的感知、理解和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与个人的成长背景、教育和经验息息相关。

柯维夫妇分析他们的教育困境时发现:他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而且内心深处就是觉得儿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无论如何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都难以掩饰背后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在柯维和妻子心中,这个孩子是有失颜面的,因此他们更加重视模范父母良好形象的维持,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看法,因此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这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就要转换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于是,柯维夫妇一方面不再设法改变儿子,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特色、个性与价值。另一方面,改变自己的动机,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之后,他们不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也不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反而让他们发现了孩子身上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优点。

几个月之后,孩子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是在学业,运动场上还是社交场合,儿子都表现的非常好。

其实七个习惯中的许多原则,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在实践了。但是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原则,加以利用,就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思维定式”并且将其提升到“由内而外”的新境界,更好地融入生活。

No.1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三个维度

一、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

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不仅指做事的态度,还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外界因素或者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当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否认条件作用的影响巨大,但并不等于承认它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因为在外界的刺激与我们的回应之间,人拥有选择的自由,这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

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名犹太人,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一次,他被赤身关在一间狭小的囚室里,饱受各种酷刑的折磨,人也进入了一种恍惚的状态,这时候他发现,纳粹人虽然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

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 人有选择的自由。所以积极主动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企业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其与创造力相结合,在内部营造积极主动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集思广益、主动培育团体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

例如,我们今今乐道读书会,不但在践行着“每天读一本书,为一亿进取者赋能”的理念,更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所以每周四下午,公司都会举行全员参与的内部读书会,通过“梵音入耳”、“机锋禅辩”、“知行合一”等不同的读书拆书办法,把一本书中的知识精华融会贯通,调动所有人的参与热情,把一本书中的知识点进行诵读分享、正反辩论、情景演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读书学习热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

以终为始,就是在做事之前,认清方向。特别是人生目标,别被名利所蒙蔽。盖棺定论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很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在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也就是说:“思考是正确地做事,行动则是做正确的事。”高效能人士,在行动前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前进路上各个方面所期望的结果。

这与我们在今今乐道读书会中读过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什么样的“知”,就有什么样的“行”,只有“知善知恶”,才能“为善去恶”,最终实现“吾心光明”的终极理想。

对企业来讲,市场瞬息万变,积极的领导者必须紧盯商业环境的变化,以便合理整合企业资源,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即使是高效率的管理,也只不过是徒劳无功,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结果为导向”,做正确的事。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

在建立了“积极主动”和“以终为始”的习惯之后,要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还需要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简单说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所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指,你的人生中最有价值,会使你的生命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事。

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因为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要在“急迫”与“重要”之间进行取舍,从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来观察一切事务。

可能很多人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座,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一天,小和尚对老和尚说,自己每天打水、扫地、做饭、洗衣服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学习佛法了,于是老和尚给了小和尚一个碗,要他去装满一碗大石头,小和尚挑大石头装了满满一碗交给老和尚。

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点点头。老和尚则抓起一把小石头,撒到碗里,小石头顺着大石头的缝隙进入了碗里。老和尚又问小和尚:“现在满了吗”?小和尚看见大石头的缝隙都给填满了,就说“满了”!老和尚又不慌不忙地抓了一大把沙子撒到碗里,沙子又填进了小石头和大石头之间的缝隙里。

“现在满了吗”?小和尚又点点头。老和尚又慢腾腾地倒了一碗水在碗里,水慢慢渗入碗中,半点也没有溢出。

老和尚笑呵呵地问小和尚:“你有什么发现吗”?

故事中的老和尚巧妙地以碗比喻小和尚的时间,大石头比喻佛法功课,而其它的琐事则是小石头、沙子、水,如果小和尚每天的功课都先做好了,那么所有的琐事就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把顺序搞反了,先放水,再加沙子,再放小石头,最后加大石头,结果当然是不仅水溢了一地,还要有一些大石头放不进去。 

其实,我们的一生就像一只容积有限的碗?水、沙子、小石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琐事,而大石头就是我们的理想、追求和长远计划等“要事”。如何处理要事与锁事的关系就如同老和尚教小和尚在碗里放大石头和小石头,先放大石头,不要让沙子和小石头先填满了有限的空间就是“要事第一”。

通过以上三个习惯获得个人领域成功之后,基本就实现了个人从依赖到独立的一个跨越。独立比依赖要成熟,但却不是最高成就。因此,我们还要向公共领域迈进,走向人际关系的高效能。

二、公众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

双赢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基于互相尊敬、彼此寻求互惠的方式,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双赢并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成功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结果。在相互依赖的大环境中,只有双赢才能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最终都会对长远的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作者认为,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那就不如好聚好散。

柯维有一个朋友,她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她要负责安排曲目,制作演出服,担任钢琴伴奏,还负责排练和导演节目。

但随着孩子们渐渐地长大,她和孩子之间的音乐品味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孩子对节目内容、化妆、服装等都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再对母亲言听计从。

柯维的这位朋友演出经验丰富,对观众的需求也十分了解。她认为孩子的很多建议都不合适,不能适应观众的口味,但她同时也认识到,毕竟孩子大了,需要参与活动的决策,有自己的思想。

于是她选择,如果她和孩子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不如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结果,孩子们都畅所欲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演出的效果虽然没有达到她指导下的水平,但她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理解却极大地加强了。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

知彼解己,首先要主动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高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要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首先就要做到“知彼”,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是实现“知彼”的关键,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这就造成了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

所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一个人在倾诉,而听的人总是不合时宜地打断对方,然后说:“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的经验是……”

在这种“自传式回应”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盲目地追根究底、轻易地进行价值判断、好为人师,而且自身还察觉不出来。

很多人小的时候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经验,当你在学校里碰上不开心的事、或者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一但想要和父母交流心里的烦闷,父母总是以一句“好好读书,别想那么多”应付我们所有的问题,次数多了,我们也就只能以“唉——算了,多说也没什么用”作为话题的结束,甚至不再为自己的烦恼去征求大人的意见。

那么,父母为什么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呢?其实就是因为没有仔细“聆听”,所以给出的解决方法当然就是无效的。

而移情聆听最关键的就是以理解为目的,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彼此的需求。

在商业领域,你可以为员工设定一对一的交流时间,聆听和了解他们;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从而获取从客户到供应商,再到员工等不同层次的准确可靠的反馈信息。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最能说明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重要性。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年幼的赵孝成王继位,由赵太后垂帘听政。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一举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危急之下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并且放出狠话:“谁要是再劝我让长安君当人质,我就吐他一脸,砍了他的头!”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触龙冒死上殿,说服了赵太后使她同意让爱子出质齐国,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方法就是“移情之策”。

触龙知道,赵太后盛怒之下不能直接劝她回心转意,所以一上来他就和赵太后拉家常:“我腿脚不太好,好长时间没来看您了,请您原谅,您现在的身体怎么样了?饭量还好吧?如果没有胃口的话,不妨每天走上个三四里,就能多吃点儿,你要保重身体啊……”赵太后一看,触龙是给自己请安来了,气就消了大半。

然后触龙又说:“我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请太后看在我忠心耿耿的份上,在我死前给他安排个差事吧”,自然地把话头转到了关心小儿子的事情上,引起赵太后的共鸣,赵太后听了就取笑触龙说,我们女人溺爱孩子,你这个大老爷们原来也一样啊,于是触龙借机劝谏赵太后说,爱孩子,就要为他“计深远”——做长远的打算,并且指出赵国和各诸候国的国君后代被封候的,少有能持久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拿着高官厚禄却没有实际的功劳,无法服众。

并且反问赵太后:“现在长安君有了一个为赵国立下大功劳的机会,您却不让他去,如果有一天您不在了,他凭什么在赵国称王呢?谁还会拥戴他呢?”这一番劝谏,没有一句说要让长安君为质,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寓情于理,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同意爱子质齐,一举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

通常来说,沟通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即由于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很低带来的低层次沟通;互相尊重式的中间层次的沟通,这种沟通,人们可以彼此理解,但无法真正深入内心,把握各自的模式和设想,因此不具备创造性;高度信任的“统合综效”型沟通,这种沟通常常能带来最好的解决方案,它会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并且达成创造性合作。

高效能人士往往能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尊重差异,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意见。当有人跟自己的意见不同时,他不会直接否定,而是想,对方的主张肯定有自己没有体会到的精髓,并且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条件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能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三、自我提升和完善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为了砍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精疲力竭但是进展却很缓慢,想必你会建议他:“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锯子磨得更锋利一些呢?”

对方的回答通常都会是:“我没空,锯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锯子?”

听到这个答案,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伐木工人不懂“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但事实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这位锯树的人一样,只顾着一味往前赶路,却忘了“打磨自己”。

《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要想把事情做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个“利其器”的过程和“磨刀”的过程,就是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明白,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如何实现自我更新?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四条路径:

1.身体层面: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

2.心智层面: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的提升。

3.精神层面:读“经”和感悟自然,这里说的经不仅仅是通常理解的佛经、道经,而是指各种“道”的层面的经典著述,知识背后的知识,比如我们常常在今今乐道读书会中提到的王阳明心学、曾国潘家书、以及前不久刚刚读过的《战争论》《孙子兵法》等等。

4.社会情感层面: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必须包括以上所有的四个层面,只有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会对其他层面产生消极影响。

结论

我们今天通过三个层次,1.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2.公众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3.自我提升和完善,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进行了系统拆解,了解了高效能人士成功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促使我们采取由内而外的方法,从自身做起,从内心做起,改变思维定式,获得生活的实质性变化,从个人领域的成功走向公众领域的成功,实现自我提升和人格的完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xq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