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传统为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就好象被祭的人在,祭神就觉得神在。孔子说,我不参加祭,就是我没有祭。
【老彭有话】孔子认为祭祀必须要真诚,祭祀的时候就要象直面自己要祭的人一样。因此,孔子认为他没有参加的祭祀,就不算祭祀。
如果上面一直说祭祀要合乎“礼”的要求,那这里就是孔子讲祭祀(礼)要从自己的本心(敬)出发。如单论“吾不与祭,如不祭”,就有着浓浓唯心论的意味。因此本章与其他章不同,行文先讲出道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然后再让孔子说话。
3.12[传统为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说的敬奥或敬灶)是什么?孔子说,不对。要是得罪了天,祈祷(奥、灶)都没用了。
【老彭有话】听到孔子谈祭神,王孙贾想起了流行的一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度,百姓对每一种神都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做买卖信财神、行路出门信路神、住家保平安信门神……现在王孙贾说有人说,与其信“奥”神,倒不如去信“灶王爷”。民间的“灶王爷”是保人吃饭的。在飘泊动荡的年代,百姓当然更愿意敬“灶王爷”,好保佑有饭吃。
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还有更大的“神”——天,得罪了“天”,说什么也没用了。可见在孔子的意识里,所有的“神”都是要听命于“天”的。
【注释】①王孙贾,周人,时为卫灵公的大臣。②奥,权作奥神。现在已不知具体所指是什么神。③灶,权作灶神。
3.13 [传统为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人要是不仁了,要礼有什么用?人要是不仁了,有乐又有什么用?
【老彭有话】孔子接着感慨:唉,人要是不仁了,要礼有什么用?人要是不仁了,有乐又有什么用?
君主用于庆典的乐让大臣在家用了,君主祭祀祖先的乐被大臣在家用了。这样破坏、羞辱祖先、破坏礼制的事,君主自已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孰不可忍)?人都不讲仁义道德了,要礼、要乐有什么用?敬这神敬那神又有什么用?
一付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味就在眼前吗?
3.14[传统为3.22]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④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量器太小了!
有人对孔子说,难道这不是管仲的节俭之处吗?孔子说,管仲横征暴敛,人浮于事,怎么算节俭?
那人说,难道管仲不尊重礼节吗?
孔子生气地说,国君建了个影壁,他也建一个。国君造个吧台,他也要建一个。要是说管仲懂礼,还有不懂礼的吗?
【老彭有话】本章借管仲的行为来讨论大臣与国君的相处之道。实际管仲的个人品行与孔子何干,孔子只是借这样一个话头谈“礼”耳。
孔子说,管仲的量器太小了!
传统上人们都把这一句译成“管仲的器量太小了!”,而我却认为应该译成“管仲的量器太小了!”孔子一直认为管仲是“刻簿之人”,他对外的量器过小,才形成对人民的盘剥,是为“不仁”。而不是孔子嫌管仲的器量小,太过小气。否则下面的话“这不正反映管仲是节俭之人吗?”就无从谈起了。
孔子说,管仲横征暴敛,人浮于事,这叫节俭?
要是说管仲懂礼,还有不懂礼的吗?
怒火中烧、暴跳如雷的孔子又回来了。为什么有人说管仲还是有优点的,或节俭,或知礼。但孔子一概不认,管仲在孔子眼里就是个什么也不是的“小人”。缘何?管仲他与君王相处没大没小,不守“礼”。他只顾自己享受,竟然与君主争胜。与“八佾舞于庭”的季氏有何区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注释】①管仲(前719-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桓公时任宰相,助其称霸诸侯。②三归,传统认为是说管仲有三处家室。③摄,控制。④塞门,影壁。⑤坫,台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