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脑子里浑浑噩噩,一片空白,仿佛被格式化了一样,看过的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做过的事,皆统统从脑子里流逝,难留下一点痕迹。提笔想写点什么呢,却什么也写不出,思来想去,竟干净的连起码的感触也没有。我好像是活的没有了一点想法,这种感觉很不喜欢。
说起写字,我很迷恋和享受写字时那种沉浸其中专注思索的感觉,自己整个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且每每在那个时候,我才能真切的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然而现在,更文的速度越来越慢,快赶得上蜗牛,即使偶尔写出一篇也是差强人意,质量方面更是大不如前。我觉得自己好像越写越退步了。
仔细反省一下呢,我觉得这还得怪自己的不努力。装模作样学别人买书,到现在有小半年了,没有彻底看完过一本书,不是这本书看一半,就是那本书看一半,有的甚至连包装的薄膜还没有撕。考虑到自己平时练笔太少,手机下了一个写日记的软件,想着可以随时记录一些心得体会,长此以往,必有所获,可到现在那个软件已是落满尘埃,很久没有被点开了。想想自己原来很天真。
心绪烦乱呢,就想着能出去走一走,于是五月份去了北京。看了故宫,爬了长城,游了颐和园,一番下来,景致是好景致,却并没有我想要的感觉,因为人多喧哗,景点又商业气息太浓,想着老祖宗遗留下的宝贝东西竟成了现在一些人赚钱的工具,不禁感到有些悲哀。我倒是宁可去一些人少安静的小地方呢,有山有水有佳人,即使偏僻一些也无妨。
回来后兴致勃勃,闭门锁窗,挑灯夜战,想着能够写一篇游记啥的也是好的,可细细回想,满脑子除了人满为患,其他地方好像也没什么好写的,或者是并没有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除了在南锣鼓巷那次,晚上和一位老人坐在小店里聊天,临走时,老人笑着对我说了句回见——这话我原先只在书上和电视上听过,现实中还是头一回——让我亲身感受到一丝老北京的味道。
游记呢,折腾一番,到底是没有写成。我发现虽然在简书里写了十几万字,可到头来好像还是什么都不会写。不必说游记,不必说书评影评,更不必说故事小说,就连自己平时最喜欢的散文,现在也写的像是十三、四岁的少女一般羞于见人。看起来我似乎有一些慌乱,但心里其实并不着急的,因为好事多磨嘛,我相信好的文章自然也是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的。目前,我想还是静下心来多看一些书比较好。
前几天和女儿逛超市,女儿说要买书,我心里很是欣慰,但看着看着,她又溜到另一边去看玩具,倒是我自己买了一本书,是鲁迅的一本小册子。鲁迅的文章,我还是以前上学时念过,后来也只读过他的几篇关于回忆童年的散文,写的趣味盎然,生气动人,让我认识到他严肃的外表下,充满童趣和纯真的一面。这本书我准备好好的读一读,毕竟鲁迅是大师,他的书自然是很值得用心去读的。
不知读完鲁迅先生的书后,我的脑子里是否仍会像现在这般的浑浑噩噩,一片空白。但愿不会。
不知是不是习惯了,一段时间不写点啥,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整个人也变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可事实是,事无可写之事,人无可写之人,只好胡思乱想瞎写一通,权当慰藉之作,所以朋友们只要看看就好。
网友评论
今天下雨。竟然一直想起易安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前不曾发觉写得这样动人心弦。
外面的雨,细细密密,竟分不清下还是没下。我想,下雨也是好的,虽然暂时迷蒙,远方看不分明。但大雨过后,远方就清楚了。这个道理,换成哀愁,或者其他,倒也适用。
零句残段的,不成个什么。胡乱说出来,也就罢了。听过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