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从开始写文字,为准备充足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学习写作技巧,首先阅读的关于写作方法的书籍,第一本是《成为作家》。
“成熟、没有偏见、温和而公正,又敏感和像孩子一样天真”是写作者性格的两个方面。最近在读王小波的杂文《我的精神家园》,被王老师的数理逻辑绕的晕头转向,一篇文章反复咀嚼才能略明白一二。反思了一下,自我其实单纯的可怜。
现在社会所谓的成熟,恐怕是情商高的代名词,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应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而我是普通老百姓一枚,每天回家会唠叨工作期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人或事,一本正经的讲大道理,直至用理论说服自己我是站在有理这边的,才肯善罢甘休。也不温和而公正,涉及一些利益还是要尽量争取讨个说法,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高兴时可以连蹦带跳,失落时又垂头丧气。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感兴趣的敏感一下,不感兴趣的依然我行我素。
看来,我不具备写作者的性格。所以,我要努力培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努力让自己成熟,没有偏见,温和而公正,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增加适度敏感度。至于像个孩子一样的天真,我想现在就具备这个性格,一如既往保持真诚、善良和美好。
“只要你喜欢幻想,热爱读书,觉得写出一个短句并不太难”,就可以写,就是这么简单。
02
写作者困难的根源“可能是年轻和自卑。有时候,正是因为害羞才阻碍了才思的涌动。”我现在称不上是写作者,只是码码心情忆忆旧时光,争取与文字之间碰撞一点火花,不虚此行。只要下笔写,就会遇到困难,这困难是写什么内容。
我想王小波老师就是很大胆,敢于直面自己,所以笔杆才能戳到人们的心窝里。而现时代的一些人们往往顾虑太多,给自己形成尴尬的牢笼,或迫于生计,或迫于舆论,或顾忌其他,真正内心想写的东西,怕到时形成囧境无法收场。
有时我虽然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一些文字,但是码字的时候确实顾虑一些东西。是写的多深适可而止,用词是否太激烈,是否围绕中心思想等等。一圈圈的被上学时学习的框架牢牢框住,一有挣脱思想的苗头,就不自觉的被生拉硬拽回来。
希望自己可以冲破心理局限,写一些真真正正的文字。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所经所历,不怕面对尴尬的局面,不要顾虑太多,放开自我。
03
无意识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资源。《成为作家》中提到一个训练方法是:比如你习惯的起床时间早起半小时或一个小时。不要说话,不要读报,不要抓起你前一天晚上放在身旁的书来读。立即投入写作,想到什么,写到什么。写下的这些文字,就是以后的创作素材。
教会自己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写作。然后检查,并以批评的眼光阅读你的作品。
说实话,我并没有完全照做。考虑到个人习惯,素材的来源是读书和思想,养成了阅读和观察事物反思自己的习惯。如阅读这本书,在某一点联想到自己的一些事,然后快速记录下一个写作主题。过上几天回过头来细细琢磨,填充内容,就完成了一篇文字。
在特定时间段写作,这个因为每天时间安排紧张,只有晚上十点之后才有时间安静的坐下来,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还是比较固定的。每当写就一些文字,要么觉得好,要么觉得写的什么也不是,为了保证客观的看待,文字留到第二天才校对修改。主要是留白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我自己的码字习惯,可能不是普遍适用,也不是照书,所以没有成为真正的写作者。不过,还是要继续努力,学习书中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是非常有必要的。
04
诚实是原创的源泉,还有坚持读书两遍。“如果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清楚自己对生活中绝大多数主要问题的真正看法,就能够写出诚实的,原创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有时非常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自我觉得想法有点偏激,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所以忌惮表达深层次的东西。我想,更深层次的剖析,是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有人会成为大家,有人只能像小喽啰。而我就是一粒尘埃,越写越把自己写到尘埃里。
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进行全方位解剖,看看内心深处是否是从众的,就像在社会中伪装自己,然后不自觉的认为伪装的自己是大众所喜的模样,也是自己的真实模样。其实不是,这是丢失了本真的自己。找回自己,是写独一无二的故事的首要任务。
关于坚持读书两遍。年初准备购置一台阅读器,有一款阅读器可以赠送1万本电子书,当时我细想了这个问题。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是否可以不计时间成本的,不针对阅读题材的看完这1万本书,如果看不完,岂不是浪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看自己最想看的书,并能够坚持每本书读两遍,这是我对读书的看法。
05
“一部作品写出来有多好取决于你和你的生活:你有多么敏感,多么有辨别能力,你的经验多么贴近读者的经历,自己多么透彻地领悟了好作品的要素,以及你的节奏感有多好”。
学海无涯,写无止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