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参考作品】:疏影——红炉醉流星
以夜为眼在《行走在纸上的人》中说:“对诗的解读是荒谬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诗歌的世界,是另外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自成一体,独立与我们生活中的世界。诗歌的世界,也是艺术的世界,艺术的精彩,不在于说了什么,或者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说什么,或者没有表达的那部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作家的任务是以最少的笔墨,构建一个庞大的世界。这个文本的世界,只露出了“冰山”的八分之一,剩下的那部分,需要读者自己去建构。
《疏影》这首诗,从整体上评价来说,已经入了境界,是一首精品诗,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这首诗的第一句“孤山已经如我一般清瘦”乃惊艳之笔,运用一种移情的手法,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其一,
立普斯在《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受》《再论移情作用》《美学》中认为,审美的本质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即把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审美对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空间意象”。
移情所造成的结果是自我变成对象,对象变成了自我,从而达到一种“主客统一”的审美境界。审美移情中获得的自我价值感是对主体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而移情的过程中,主体和对象时同一的。
“孤山已经如我一般清瘦”到底是我看孤山,还是孤山看我呢?
其二,
“玄冰便封住西湖水,隔断红尘三千”其中的“封住”与“隔断”用得传神精妙,造成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
英国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如果要看山,要从湖中看,例如“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
如果要看湖,要从岸上看,例如“岸上湖中各自奇,山殇谁酌两相宜”
而看孤山,恰好是从西湖中所看,以仰视的角度看,从而形成一种“心理距离”;
而看玄冰的西湖水,则是从“红尘之外”所看,以平视或俯视的角度看,从而形成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超然的独特美感。
英国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说:“这种距离,既不是空间上,也不是时间上,而纯粹是精神上的。”
“正是这样一个特点,使得美感经验不同于愉快,不同于有用,不同于科学价值和伦理价值的追求。
对象本身变成了目的,而不再是达到快乐、达到实用目的、达到真理、或者达到道德理想的手段了。”
华兹华斯认为,在平静中回味到的情感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他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他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
其三,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认为,审美即直觉。
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中认识活动包括直觉(对于特殊事物的认识、艺术与审美、美丑等)和逻辑(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科学与哲学、真假等)。
直觉具有四个特点,即:
01.独立。审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活动。
从直觉的产生看,直觉是想象得来的;
从直觉的内容看,直觉是关于个体的;
从直觉的对象看,直觉是针对个别事物的;
从直觉的结果看,直觉的产生是形象化的意象,而不是概念。
02.静观。直觉是心灵赋形的活动,只在内心完成,不需要外在媒介。
03.直接。审美不是逻辑活动,不需要分析和推理。
04.创造。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直觉不等于感觉,直觉一定是审美,审美层面的直觉才是直觉。
这首诗中“孤山”“玄冰”“小船”“西湖水”“钟声”“鹤鸣”“孤桐”“山林”“松声竹影”“冬草”“酒”、“梅花”“雪月”等等意象,都是诗人通过想象、形象化、心灵赋形而直接得来的,这些都是诗人敏锐的直觉的体现。
其四,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还要考虑格式塔质。
因此,不能简单地拆解、解构诗的各部分,最后再加在一起,这样会破坏诗歌世界的整体性和特殊性。
以夜为眼《行走在纸上的人》的“对诗的解读是荒谬的”,
我的理解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而是以一种整体性的眼光,欣赏诗歌整体所构筑的世界,再探讨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超然的审美体验和美感。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认为,
艺术作品的格式塔质,首先表现为包含在一件艺术品中的各种力(情感力)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对各种力的关系的分析,就能把握住艺术作品的结构本身。
格式塔心理学同构说认为,任何一个现象都是完型,任何完型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两个现象的内部张力结构相对应,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同构对应的关系。
01.艺术作品中存在的力的结构可以在大脑皮层中找到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
02.外物的力的结构之所以与大脑皮层生理结构一致,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服从共同的组织规律,即格式塔心理学所推崇的图形律和完形取向律。
03.艺术表现性的最终原因就在于艺术品的力的结构与人类情感的结构是相同的。
04.审美欣赏使得艺术作品的力的结构与主体情感结构的一致性得到具体实现。
简言之,欣赏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同构对应物唤起情感内部张力结构。
回到这首诗《疏影》,这首诗形成整体效果与意境,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与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意境表现来看,所有的意象交相辉映,与林逋的《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相一致,画面表现力强烈,有一种错落有致、张驰适度之感,情感也克制得恰到好处。
总之,这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精品诗。
【参考书目】
01.《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受》——立普斯;
02.《再论移情作用》——立普斯;
03.《美学》——立普斯;
04.《精神哲学》(四卷本)——克罗齐;
05.《美学》——克罗齐;
06.《逻辑学》——克罗齐;
07.《实践哲学》——克罗齐;
08.《历史学》——克罗齐;
09.《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克罗齐;
10.《美学原理》——克罗齐;
11.《美学历史》——克罗齐;
12.《美学纲要》——克罗齐;
13.《诗论》——克罗齐;
14.《近代美学史评述》——【英】李斯托威尔著、蒋孔阳译;
15.《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16.《格式塔心理学对表现性的解释》——阿恩海姆;
17.《表现性的有限地位》——阿恩海姆;
18.《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
19.《走向艺术心理学》——阿恩海姆;
20.《视觉思维》——阿恩海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