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一书,是《纽约时报》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的作品。
在本书中,作者汇集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关于人类记忆系统的真相、环境对记忆的影响、灵感的产生和顿悟的原理以及我们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一套不同于常理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告诉你该何时学、在哪儿学、怎么学,才能更轻松、更有效、不费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
学习这件事不能全靠天分,在有效努力的基础作用下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几乎是颠覆传统惯用的方法。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掌握四个高效的学习武器。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遗忘。
为什么说“遗忘是记忆的好帮手”? 在多数人眼中,遗忘都处于学习的对立面,我们恨不能所有知识都可以倒背如流,一学就会。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过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已学的东西如果不能再次运用,就会在记忆系统中逐渐消退直到永久消失。
当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的原理可以借鉴在学习当中,不过不能应用于记忆学。因为艾宾浩斯本人提出曲线时用来实验的记忆素材是一些无规则的数字,而我们之所以了解了这条曲线却记忆不好的原因一来是因为记忆材料不一样;二来每个人的记忆水平和脑结构也不同。
我们对“遗忘”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和焦虑,这时候作者提出,适当的“忘记”反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力。这是由记忆的两个要素决定的,它们分别是: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储存能力指的就是你学到东西在大脑中储存的有多坚实。储存能力会通过刻意练习变得越来越强,永远不会减弱。至于学术上所说的人类的大脑有多少亿细胞,可以储存的内容总量我就不再重复了。
提取能力指的是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你光把知识存在脑中还不成,到了需要它们的时候,还得能马上拿出来。和储存能力相比,提取记忆容量很小。你能感觉到自己片刻间记住的东西,其实就是那些你能提取出来的东西。用得越多记得越牢。那些总是用不到的东西,渐渐地就被遗忘了,因为得不到强化,也就不容易被提取。
相比于储存能力,人的记忆提取能力往往很不靠谱,它会受到当下环境和心境的影响。这就是著名“记忆失用理论。”它彻底打破人们对“遗忘”的认知。指出遗忘的两大积极意义。
记得我在高中时期学过一种英语单词记忆法,叫“张杨英语”。这两位老师在当时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次课上,杨大海老师亲口把自己提出的“解字定位说文”法则给否定了。他说:“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记忆单词的困难,会给你们的大脑带来更大的困难。因为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开发出它的全部潜力。所以这个时候,当单词真正被记住之后,就要用遗忘”过滤“掉前面所记的方法口诀。
这段话简单点儿说就是:遗忘可以承担”垃圾信息过滤器“的功能,在不同环境中,遗忘还能帮助大脑进行一种类似肌肉锻炼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肌肉是有记忆的,你经过长期锻炼之后,短时间内不锻炼,运动能力不会下降很快。大脑也是一样。它通过不断记忆和遗忘,可以反复加强自己的记忆能力,这就是俗语说的多动脑。只记不忘的动脑会让大脑损坏,容量爆满!况且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因为遗忘有这两大积极的作用,作者把这种遗忘到学习的过程,重新定义为更积极的遗忘式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积极地面对遗忘带来的困扰,尤其当你转换新工作或者学习新知识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
总结一下,过去我们认为遗忘是学习的敌人,是对立于学习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失。本书中却提出,遗忘其实是记忆的朋友,要巧妙利用这个所谓的“敌人”去做更正向的事情。“记忆失用”理论认为,记忆包含储存和提取两大能力,前者越来越强大,后者相对不靠谱。
遗忘有两大正面意义,一个是“垃圾信息过滤器”;另一个是使大脑发挥肌肉锻炼作用的一个驱动力。在你回想起已经遗忘的记忆后,这些记忆将建立更巩固的提取回路。
明天,我们接着解读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清华、北大学霸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先考试再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