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散步】知识未生命化,遑论教学效益(旧作)

【教育散步】知识未生命化,遑论教学效益(旧作)

作者: 野径绿潭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14:11 被阅读0次

    聚焦课堂教学效益,是教育永恒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满堂灌仍生生不息,表演课仍大行其道,应试狂潮“惊涛拍岸”的教育现状下,更无疑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生命线”。然而,我们到底追求怎样的教学效益呢?

    新课改给予我们太多宝贵的沉痛而厚重的启示。表演课,包装精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质上是一种教学腐败和教学造假行为(杨庆余《中国教育报》之《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满堂灌,少慢差费,“目中无人”,虽众人深恶痛绝之,却依然是整个教学的痼疾。王栋生老师在《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一文讲述了一件他“不知说什么好”的事。一次骨干教师培训课上,课间和几位教师闲聊,随意说到普希金,有位教师疑惑地问:“这个不可能考的吧?”其实这种极度功利的教学观已成为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敌人。力戒功利之心,誓去浮躁之气,克服倔强而落后的传统教学文化惯性,同时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内容的生命化,遑论教学效益,否则,只会偏离正道越来越远。

    教学效益,绝不能仅仅归结为在尽可能短的单位时间内积累尽可能多的知识量。只有当知识融汇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问题解决的遇挫、与生活“触电”的心动等等精神世界中,甚至转变为学生个人信念,提升为学生个人精神财富时,知识才能避免蜕化为阻碍学生成长的 “死”的惰性知识,而内化为洋溢着学生情感的蕴藏着新发展力量和新需求的活性知识,才能真正称之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施教者、受教者、情境、知识、时间、手段等教学效益所包含的一切要素,无论如何以什么样姿态呈现,无论以何种方式予以整合,都必然地要以受教者的精神为最终目的。知识生命化,是因为教育内在的富有伟大的精神魅力和道德力量,是因为教育必然地首先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并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这理应成为丰富而紧张、诗意而幸福的征途。在这个基础上谈教学,方有大效益,谈提高教学效益,方有大途径,——一切方有大意义。

    如何才能实现知识的生命化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真正的学习,本质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生命意义的生命去体验和创造,而教师则能认清并熟悉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对学科的热爱和独创,并能够创设一个利于学生积极调动生命体验参与并创造的教学情境,从而师生进行意义的建构和互动的对话。注重学生精神成长,是新课程理念最精华之处。

    其次,要确立重知识更重精神的教学评价机制。一方面,目前众人推崇的“用数据说话”的科学主义评价机制,迷信对测试成绩的极度精细的纵横分析,是对学生精神方面的效益失语或根本就无能为力;另方面,一节课的教学效益即时测评或定论,是对教学精神影响的延时性无视和抹杀。

    第三,要有知识生命化的基质和技能。自己的人格魅力、对职业价值的执著追求、文化底蕴与才情、对学科的热爱与独创等基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过程的精神成长。同时,还要有将书本知识恢复为鲜活状态的具体方法,叶澜教授就曾强调说,书本知识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才能“生命化”,即: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莫让浮云遮望眼”,聚焦教学效益,就是聚焦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只有知识生命化了,才能谈提高教学效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散步】知识未生命化,遑论教学效益(旧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ji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