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水平挺高,混得却一般,大概率是人品不错。
——王朔
人与人之间,最低层次的关系是利益,往上是情感链接,最高层次是价值观的认同。
——胡适
叔本华这样评价尼采:
对个人来说,他的人格乃是当他孤独时与他形影相随的东西,乃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或者给予别人的东西,人格要比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要更本质,也比所有人对他的评价更为实在。
有人问周国平,人们拼命工作,追求物质享受,梦想财物自由,却从未考虑过心灵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尼采有什么意义?
这问题问得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就是无数人的问题。
很多人盯着物质,盯着财富,一切向钱看,阅读还有什么意义?
但周国平说:
读尼采本身就是对这样一种物质浪漫的质疑。
读那些哲学大师的著作,其实可以让你沉睡的、被压抑的精神浪漫的渴望苏醒过来。
1986年时,周国平第一次公开讲尼采,讲座上座无虚席,一千多个位置全都坐满了人,那一次,他刚开始讲,就停电了。
整个礼堂一片漆黑,只有讲台上一根蜡烛亮着,周国平像布道一样在台上讲,要讲的东西都讲完了,电也来了,瞬间灯火通明。
全场一片欢呼,为尼采,为他的哲学。
可那时候,尼采已经死去84年了。
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哲学不被人知道,他死了之后,他那些激动人心的话,反而被人知道了。
他的同时代的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他还说: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是的,他是为这些人写作的。
他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思想,寻找健全的人格,他活得很痛苦,可是从他的一生中,我们能看到的,却是一个“人”最正常的样子。
到两岁半,才说出了第一句话。
这个家庭,也没有得到上帝的优待,尼采不到5岁,父亲就去世了,不久之后,年幼的弟弟也跟着去世了,接连不断的苦难,让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天父和天堂成了我们唯一的安慰和活下去的希望。”
而尼采的志向,是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牧师,所以他生活刻板严谨,做事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就连下大雨,他也不愿意加快步子,因为他觉得,不该在街上随便奔跑。
他这样的生活,使他有了一个小牧师的外号。
他经常躲在某个角落审查自己的行为,如同上帝在审判对错。
他甚至对妹妹说:“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
9岁,尼采学习钢琴演奏,直到此时,他天性的另一面才开始苏醒,那一面充满创造力,也充满破坏力,他谱写狂想曲和舞曲,写诗。
10岁那年,他写了50首诗。
到14岁,尼采已经有了三次创作高潮,还为自己的童年写了一部童年史,他总结说:“对于我过去的工作,我感到满意。”
他还写了一首小诗:
生活如镜,
首当其冲,
便是认识自己,
千万要努力求索。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他却开始思考人生
获得存在之最大享受意味着:危险地生活。
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生活,并不能让人获得更多的存在感,此时的尼采,生活还是很规矩,在学校还是好学生。
中学时,他虽然特立独行,却不爱玩乐,也不轻易和陌生人接触,学习认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功课,导致他没法写作。
可假期一到,他又重新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即使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依然还存在着痛苦的灵魂。”
他的天性是自由的, 他讨厌学校的各种规矩和约束,也讨厌学校的清规戒律,但此时的他,沉迷学习,他想学习植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拉丁语、希伯来文、科学。
但他还有浓浓的宗教情怀,“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是宗教,因为它是所有知识的基础。”
他也开始感到“知识的领域无比巨大,对真理的追求则永无止尽。”“痛苦就是知识,只有最深地体味了痛苦的人,才能领悟致命的真理。”
可自由战胜了规矩,尼采厌倦了学校,他宣布,他不想当教授了,他要做一个音乐家。
这样疯狂的想法,把母亲吓了一跳。
他想取得职业的成功,但他的精神却渴望进步。
“精神不能容忍他的原地踏步,它需要向着更高的高度进发。”
为了收获更多,尼采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击剑、饮酒、聚会、跳舞、结交女生,他甚至要和人决斗。
一开始,他确实觉得很好,但是他很快就厌倦了,越来越讨厌娱乐,在人群里,他却觉得孤独。
他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因为他浪费了时间,所以他打算过更严格的生活,这让他与周围的人渐行渐远,甚至和一些朋友断绝了关系。
尼采知道,生活是能够习惯的,但他的精神不允许,“当一个人对眼前出现的邪恶没有源自本能的反感,那么他就走失得太远了。”
所以尼采决定,不再这样浪费时间,于是又刻苦学习,看着周围的人,他只觉得堕落,因为他们流于表面,不深究知识的内部。
他的妹妹告诉他:“人必须从事情的最痛苦的一面去寻求真理,要信奉基督”,尼采有自己的看法,他想探求真理,却对基督不以为然。
他觉得:
“如果你想要得到灵魂的安宁和幸福,那么你就要相信,如果你想要做真理的信徒,那么你就要探索。”
而探索真理,往往意味着危险生活。
有一次,他在书摊上看见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次遇见,改变了尼采的一生。
他沉浸在叔本华的哲学里,每天六点起来,看到凌晨两点,他甚至觉得,这就是为他而写的。
因为叔本华的书,他的灵魂充实了,叔本华的哲学让尼采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人生就是一个错误,但因为叔本华的存在,尼采一点也不怕,因为有同类。
因为叔本华,尼采又重新成为一个努力的学生,不再厌烦古典语言,并且获得了某些成功,他想把这当成谋生的手段。
尼采对叔本华有多尊敬?
他不得不去服兵役,做了一个炮兵,在炮声轰隆的战场上,他不去向上帝祈祷,反而向叔本华祈祷,低呼“叔本华保佑!”
发现叔本华,让尼采觉得自己有了同类,他感到在这世界上不再孤独,尽管人生没有意义。
尼采二十四岁就被大学聘为教授。但他一直在寻找,教授这样的职位不能让他满足,叔本华的哲学也不能完全满足他的精神需求。
他始终在探索,探索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探索生命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是尼采生命的贵人,但尼采人生的转折,是《悲剧的诞生》的发表。
《悲剧的诞生》发表之前,尼采是前途无量的教授,虽然特立独行,为人孤僻,但天才有怪癖,人家也能理解。
可成为教授仅仅两年,尼采就创作了《悲剧的诞生》,这本书简直石破天惊,刚一发表,尼采就受到攻击,在语言学圈子看来,你一个语言学教授,不去研究柏拉图,还去批判柏拉图,简直可笑。
他开始变得不合时宜,开始成为偶像破坏者,并试着重估一切价值。
他否定了瓦格纳,否定了叔本华,他相信健康的生命,相信生命的意志,他不再服从谁,而是服从真理。
他说:
我是最后的人,因此我称自己是最后的哲学家。
更高级的这人独处着
否定叔本华之后,尼采对瓦格纳也越来越失望,因为瓦格纳太人性了,庸俗,不真诚,“充其量只是一个舞台演员。”
他甚至觉得,把瓦格纳当成偶像,简直是对真理的背叛,他觉得自己是为真理而活,因此他觉得瓦格纳欺骗了他,导致他背叛了真理。
不止瓦格纳,尼采还攻击科学和历史,赤裸裸地羞辱那些埋头在故纸堆的先生教授们,因为他们掌握着引导公众言论的权力,而这就是“恐怖主义”。
尼采的危险生活,让他越来越不被人喜欢,他的书没有读者,卖不出去,但他却不会停止,世界排挤了他,他也拒绝苟同这个无聊的世界。
“我只寻求一点点自由和一点点真正的生活气氛,我武装自己,只为抵抗包围在我周围的奴隶们,他们人数众多,令人反感。”
他想获得成功,可成功却遥遥无期。
尼采的身体还出了问题,这让他越来越痛苦。
和身体的痛苦比起来,最令人痛苦的,是精神的折磨,“我们应该对肉体上的痛苦感到庆幸,因为他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遗忘在别处遭受到的磨难。”
他试图让瓦格纳变得和自己一样,但瓦格纳不可能成为尼采的信徒,所以,尼采只能杀死偶像,孤独行走。
他把《人性的,太人性的》献给瓦格纳,两人正式决裂。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身边找不到自己的同类。”
尼采越来越孤独了,整个世界,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直到如今,尼采身上,都有很多争议,但争议越多,越说明尼采之受欢迎。
也许我们很多人知道尼采,也只是因为他的某句话,比如:“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他只有一次。”
比如:“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作为哲学家,尼采指导别人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
人要幸福,一定要知道点人生哲学,可是知道哲学的,未必都能活得幸福,哲学家也未必就能活成世俗幸福的样子,但哲学家一辈子,都在努力做出选择,都在努力成为自己,他们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成为自己。
我们今天去看尼采,不仅仅是去看一个痛苦的生命怎样在世间争渡,而要看到一个热爱智慧的人,怎样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真理。
同时也是去看一个人怎样在世间真实地活着,努力克服一个时代的压迫,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时代塑造,被周围的环境塑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