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上班,刚从地下室推出山地车,就听见小区里平时眼熟的大爷对一位阿姨说:“昨天晚上老太太还跳舞着呢,早上三点就去了。”语气里满是惋惜。那位阿姨叹口气,摇摇头,回道:“这人真不禁活,这么快。”大爷说:“嗯,倒是没受着罪……”
中午,那家楼下,事情已经操办起来。
此刻是晚七点,主家请来的唱班正一首接一首地唱:《咱的妈》《天路》《大悲咒》……歌声划破深沉的夜空,飘向四面八方。
常想,人生只是由几个标点符号组成吧。出生是冒号,提示生命开始,后面会遇到无数可能,顿号、逗号、分号、感叹号、问号……一路走来,停顿、惊异、怀疑,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样貌、不同的愁苦、不同的精彩。死亡是句号,表示结束和永不再回。
记得十几年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旁观(这个词很残忍却很真实)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记录及对人生真实的思考,感受作者直面死亡的感受,的确有些触目惊心。陆幼青谈到自己写书的初衷,其中之一是以一个即将辞世的人的公正和冷静,以及尊严,谈一些自己悟出的人生之道。
陆幼青说:向日葵,笑脸为形,真金如色,且懂得寻找阳光。让我们入静,想念春光……
陆幼青说:慢慢走,欣赏啊……
我还记得那本书是借来的,我还记得用近一夜时间一口气读完,我还记得惊讶于作者的冷静表述,我还记得合上书页时泪水打湿了枕巾。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接触“死亡”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与作者一起“经历”死亡过程,触动是深刻的,以致那段时间,脑海中经常出现一些画面,虽然自己还年轻,但已经透过这扇窗,清醒地意识到,无论什么时间“死亡”终会来,谁也绕不过去,谁也躲不掉它。于是,真正觉察到生命的宝贵,时间的稀缺。
几年前,又读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那个每张照片上都洋溢着笑脸的复旦大学教师,带着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种种未尽之憾,离开了她分外眷恋的人世。在书中,她一次次叩问生命之道,认清活着的意义,她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丈夫光头丢了妻子,儿子土豆丢了妈妈,那个用尽所有力气每天熬夜去拼去搏的女子,用力过猛,突然间栽倒且再也爬不起来,这正剧演着演着就成了悲剧。
于娟的博客名后来改成“活着就是王道”,宿命吗?不!“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是啊,可以奔跑,但绝不是盲目疯狂,应该努力,但绝不能用健康换取。当大家都在意你飞得高不高时,自己还要悄声问自己累不累。飞得越高,坠落越痛。只有死亡面前,所有欲望才会肯于后退,生活的底线才会放的很低很低——活着就好。
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快了,一切都量化了,人站在急速行驶的列车上,人被框进用于比较的表格里,内心的安宁被搅乱,幸福该何处安放?
身边一位好友,去年十月查出凶险病症,几次相见,坚强如她,亦是泪眼朦胧,多少不舍,多少牵挂,多少未竟,可前路,看看前路有多苍茫?我的每一句鼓励,每一张图片,每一个解其燃眉之急的小举动,都自感绵软无力,疾病面前,我们永远是弱者。
半年前,我为她写下:
清晨
天干净得像展开
一匹青色的布
亲爱的朋友
愿你的心也若此般
不染纤尘
我们一起登过山
看过瀑布
过往的快乐
温热尚在掌心
每时每刻
为你祈祷
为你祈祷
我勇敢的战神
昨晚,在255医院住院部一层的走廊里,看见两个男人推着一个移动床匆匆前行,一个男人还在病人脸上试探一下,边走边听他们打听电梯在哪里,其实不熟悉的他们已经走过了地方,我赶紧把电梯从三层叫下来,并用手一直按住按钮,再大声招呼那两个人。等他们一边说谢谢,一边把床推过来时,我发现两个男人看上去不像市里的人,床上躺着一个中年妇女,面色铁青,一动不动,问清是要到二层解毒室,心下一凛,明白刚才那男人伸手是在探她鼻息,催他们赶紧进入电梯。情况不明,但心中依然沉重。
普通人如此,成功成名如罗京、李开复、乔布斯又如何?看过近处的、远处的,相识的、陌生的种种生生死死,还是喜欢早前读过的杨绛的译诗,生死均由不得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过程这样便好:
生与死
英·兰德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