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读书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作者: 陈观南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18:53 被阅读297次

    花的生命单薄而脆弱,与人相逢也讲究缘分。

    稍稍到花径早些,可能还没赶上花期,只能看到索然的枝桠上朵朵花芽,或是幼嫩的骨朵儿。花蕊闭门谢客,游人扫兴而归。如果再晚些,它过了那个时令,左等右等熬焦了心,也就不再相待,连香气一同收起。趁着一阵风过,安安静静地凋落、萎谢。

    它的生命周期容不得逗留,容不得停顿,容不得定格,当含蓄之美激荡为漫天花雨,一瞬间就完成了自然赋予她的使命——展示美丽,展示无常。尽管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滋养、化育,但本质上还是短命的、无常的。

    世间所有美丽之处、美好之事,都交错在了丑陋而阴暗的生命线上。若不是这种反向的不堪,我们不会靠近鲜丽的事物,被诱惑,被吸引。比较起来,我们更倾身向它而去,贪婪愉悦感。而愉悦之后,似乎强化了生活的寂寞、空虚。

    所以,佛教一直把这个世界称之为“堪忍世界”,“堪”,即能、可以的意思,忍受生活之苦,承受精神的焦灼,和思想与心跳斡旋。

    比较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是胜方,一些经验之谈不足以垫脚,回忆起来,只能耸肩摊手,不知云何。

    这里有个知名的故事。

    崔护。

    长安城南,桃花三月。崔护本是来游春,却邂逅了一位不知名的女子。桃花纷纷,门户寂寂。佳人玉立,书生怔怔。一个站在门内,一个伫在门外,青春感的画面被这样记录下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最动人的时刻只是短短一瞬,而后再也寻找不到。桃花还是纷纷飘摇,只是那扇门永远空空荡荡。这扇门,大概是两个世界的连接点。桃花是一种情愫,只是在崔护看来,感情也像桃花本身一样,脆弱而短暂。这里的“笑”,是回忆时的感动,或者对心灵相通的瞬间感到美妙和满足。

    崔护好像在遗憾,也似乎在单单讲述意外的故事。不过,他可能很久都难忘,因为故事虽然短暂,但那一瞬间的充盈和生气,足够让人忍不住纪念。

    不仅他,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也会感到生命里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吗?梦幻朦胧,事过境迁,愈加觉得生活的不确定性。

    崔护后,《本事诗》重新敷演了这段故事。说崔护次年再往,寻找到女子的家,从她父亲口中才知,这位女子相思成疾,前不久郁郁而终。崔护当时在尸体旁大哭,大概诚意感动上天,女子又复活了——真是一个庸俗故事。

    中国戏剧里,太多这样的团圆篇章,单调而乏味。相比诗人,《本事诗》作者的创造力、生命的感受贫瘠得多。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这是晏殊的句子。

    一个人经历得越多,他距离早前的空间越远。总会在生活的过程中去掉包袱里的旧东西,才能装进现在需要的物品。用产品的术语说,这叫“迭代”。我们在一次次的迭代中,感到了变化的速度。当然,这只是个人角度,还有环境之变。

    卢照邻《长安古意》里说: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须臾变化,大多数人感受不到。等到人们察觉变化时,已到关键的路口。正如一朵花不相等待,人们越发清楚,生活不是一两句准则、一两个目标、一两种态度就能过得贴适的。

    随风飘,随流荡,是活着的真实状态;“无奈”、“没办法”,才是生活里最持久的哀歌。


    陈缃眠,简书版权作者,转载请简信。新开了个公众号叫眠先生,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pu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