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在课本上写的,其所代表的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的一个分界线,400mm降雨量以下的地区属于降雨量少,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农耕生产,所以只能是进行游牧生产,适应于游牧民族,只有降雨量高于400mm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农耕。对于这个我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于下面的一个内容我是非常感兴趣的,就是这条线的分布。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它同时也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这是从百度上搜索得到的答案,同时我还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长城的走势,看看下面的图。其实不仅仅是我好奇这个,很多人甚至说过,这两条线在很多地方是重合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条线这么的一致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本来长城这条线就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入侵而建立的一个屏障,那么自然就要符合隔开游牧和农耕两个区域。而且,据考证,长城的位置在历史上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没到气候有大的变化,长城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当然,这个原因是因为没到气候 变化,首先受影响的是中原的国家,然后才是由于游牧民族和中原国家之间的实力平衡造成长城一线的偏移。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偏移的规律是什么呢?先看看别人的解释,在明朝时期,气候上遭遇了小冰河期,因此特别寒冷,那么明朝的长城就往南偏移了。个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天气寒冷,粮食自然要减产,那么中原之国的总体实力要下降;
2、天气寒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更加艰难,面临的可是要命的威胁,此时向南就不是简单的为了夺取资源,而是为了活命,所以其向南的决心是根本不可阻挡的,中原王朝的总体实力又有所下降,此时不可能真的针锋相对,所以只能向南移动,给游牧民族以喘息之机;
3、反过来说,如果天气转暖,降雨增加,则中原大国的粮食产量增加,游牧民族的人们水草丰美,此时大国就要宣扬武力,以震慑周边,所以虽然游牧民族的实力也是提高了,但是其战争的动力却明显不足,而且也是内斗的比较激烈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边界线就要北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