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晚课笔记

作者: 新月焕然 | 来源:发表于2020-08-03 23:08 被阅读0次

    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进阶课程中有一课,有个孩子撒谎,他回家骗家长说他当上了班长。

    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前景,就是这个现象的话,我们会认为孩子这么小年纪就可以学成这种不良的习惯,以后长大了可怎么办?

    于是你会发现,你在这个前景之下,只看到这些现象和行为,就会自然地滋生出许多评判,许多标签,许多主观的看法。

    可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一下这个事件的背景,你去问问这个孩子:“我听班主任说,你没有当班长哦,那么你一定是有什么样的原因,才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事实。”

    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去了解背后的背景,才会更深地去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会更深的理解这个孩子,原来他是如此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赏,只不过他采取的行为有不恰当的地方罢了。我们了解到背景,就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动机。

    所以,亲爱的小伙伴们,如果你在看到一个行为,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

    请一定记住,这个只是事件的前景,也就是说,这只是你拍照片时取材的重点景色或人物,千万不要忘记去看到整个的背景。

    去看到它整个的背景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下,是在什么样的目的之下,又是在什么样的真实环境之下呈现出来的。

    脱离了背景的了解,是很难了解真相的,只有当既有背景,也有前景时,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真相。如果只看到现象和行为,我们往往容易走上断章取义的道路,也容易偏听偏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展出来的评判都是不全面的,也都是脱离了对真相的尊重的。

    所以,以后当你看到一些不喜欢的事情,不恰当的行为的时候,请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个孩子将来没出息了;这人怎么这么糟糕啊;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一点都不尊重别人的感受,真的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我们切勿去下这样的主观评判,而是得去看看有没有办法了解到背景,甚至是这个人的成长背景,或者他做这件事情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我们去看到他背后的真实动机,去肯定到他真实内心的正面状态。

    总结一下,如何看到孩子的动机呢?

    一个前提与两种方式,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不指责、不评价,每一份动机一定有可以被肯定到的地方。

    为什么说,不指责,不评价呢?当人们被指责的时候,其实自动就会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备模式,心门关上以后,任何沟通都是无效的。

    而当你开始作出评价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了解整个背景的契机给关上了,因为你已经对所有的背景都做出了定论。

    每一次的直接评价,都可能是一次贴标签的行为,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给他人贴标签的人往往不自觉地站在了道德制高点。

    接下来,我们来说两种看到动机的方式。

    1.情绪肯定后,引导式提问

    这种方式其实在刚才当班长的案例中已经能看到,我们在跟孩子情感上有了链接后,可以试着直接问。

    “这里背后一定有着什么原因,能告诉妈妈吗?”

    “我猜你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愿意分享一下吗?”

    在尊重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去询问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说,试着理解并接纳他。

    2.核心动机筛选法

    其实孩子的动机往往有以下几个非常常见的。分别是:证明自己、保护自己、重视氛围、付出与回报、重视公平以及重视荣誉。

    动机模式很多,但对于孩子,大部分的动机都是上面列数的。当孩子不愿意表达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用以上几个动机去套用一下,看看有没有是能碰到孩子的真实动机的。

    比如保护自己:孩子去攻击别人,可能动机在于别人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安全,孩子要反击或者要提前保护自己。

    比如重视氛围:孩子看到同学被欺负了,或者同学中有破坏性情绪爆发影响氛围,孩子做出一些行为或说出一些话,背后的动机就是想维护这份氛围。

    后面的几个就不一一细说了,最后再讲一点重视荣誉。这一点不仅仅是重视自己获得的荣誉,我举一个常见的场景大家就更能理解了。

    当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打架,动机可能是因为别的孩子说他妈妈或爸爸的坏话。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我可以自己不满意我的家庭,但不准其他人说我家怎么怎么样。

    当我们很快能够看到孩子的真实动机,这个时候,孩子才会越来越感受到,我的爸爸妈妈这么懂我。

    “懂”这个词很重要,当我们能做到懂孩子,其实教育的很多方法招式都可以灵活学会及运用,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可以变得非常轻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803晚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qi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