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法国)
今天的这篇延续“喂你读书”分享的第十本书《情感依附》里的内容做一个加餐。有小伙伴们反应前几篇内容都太压抑了☹️让我换一个。哈哈,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喽。
您可以收获到以下内容:
1.什么叫安全型依附人格
2.安全型依附人格的孩子具备哪些特点
3.父母的哪些品质与之相关
4.具有安全型依附人格的孩子在成年后的婚恋关系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宝贝,妈妈要去工作喽,你在家里跟外婆玩。差不多3个小时我就回来了,你等着我啊”
“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也伸出双臂把她抱在怀里
“你舍不得妈妈,妈妈也舍不得你啊。我只是去工作,很快就会回来了”亲亲亲亲
外婆:“图雅,走,我们去看小汽车”,我还来不及反应就挣脱我转身跟外婆走了,毫不留恋,留我一人在风中凌乱。中途我妈妈也会发微信给我“你不要慌啊,我们玩的好着呢,也吃了水果,你专心工作吧”哦,好吧,我想多了。
晚上回家没进门之前我就开始叫“图雅,猜猜谁回来了”隔着门我都能听到她那个小奶音在叫“啊,啊,啊,哒哒哒”(她17个月)把门一打开后,一头载在你身上,“抱抱,抱抱”。心里好暖啊,“妈妈好想你啊,想妈妈了吗?”那小手在你身上拽拽这儿,扯扯那儿,当我还想继续亲亲她的时候,一个转身跑了,原来她听到了厨房发出的声音。
这是我跟女儿图雅的日常,典型的安全型依附表现。
说到安全型依附这个概念不得不提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爱因斯沃斯做的母婴实验:将几对母婴引入到一间有玩具的房间,观察母亲离开再回来过程中婴儿的表现。其中有几个婴儿对妈妈的离开并没有感到不安,虽然开始时无心玩耍,一会儿便又能融入。妈妈回来时会打招呼、微笑、张手求抱,抱一会儿又可以自己去玩儿了,对妈妈没有表现出敌意和冷淡。
安全型依附:体验到父母的爱、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婴儿,在成年后,会形成一个有助于安全、信任关系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模型。
安全型婴儿会很快乐,很自信。他们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了爱,温暖和包容,即使不在身边也会这样想。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别人是值得被信赖的。愿意去包容他人,关心他人,面对挫折会更积极和乐观。
通常情况下妈妈对孩子的积极关注,有求必应会让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尤其是在0-3岁正处于信任与不信任的认知发展阶段,会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孩子出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客体就是妈妈,饥饿时提供可口的食物,拉尿了换洗干净的衣裤,不舒服了呼唤温暖的怀抱……孩子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我的需求是被满足的,我的情绪是被接纳的。等到成年后,他/她会内化父母的形象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反应出孩子与社会的关系)
拥有安全型依附人格的孩子成年后也喜欢找依恋类型相似的爱人,也能从婚恋中感觉到快乐,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愿意跟对方一起承担,也不会有会被抛弃的感觉。能尊重和接纳对方的想法,喜欢自己有独立的空间,也会给对方自由和空间,相处起来让人愉悦、舒服。
孩子哭闹,寻求抱抱,甚至不断的制造麻烦(家长眼中所谓的问题行为)等等其实都是在给家长发出一种“求关注”的信号。比如今天在直播间有位宝妈就反应“孩子3岁半了,每天早上起床都是磨磨唧唧的,晚上哪怕说好的第二天又是老样子,真愁人。”这位家长用了“磨磨唧唧”这个词显然就是把成年人的标准和要求强加在一个3岁半的孩子身上了。作为家长,我们了解孩子的节奏吗?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能力处于哪种层级吗?孩子了解你想让他快点的重要性吗?……(挖个坑,后续会有相关文章发出)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发现不到问题背后真实感受的家长。孩子就像一块儿海绵,会无条件的吸纳父母的一切。
用全然的爱去跟孩子联结吧,他们的世界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人格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情感依附》
《喂你读书》集读书,心理学,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美食于一体的寓教于乐栏目。
一周一本好书,一周七道美食,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