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为政者如果自身的德行端正,即使没有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旨意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
2.为国者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苏轼
治理国家既不可以随便制造事端,也不可胆小怕事。
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动乱。
4.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叶繁茂。
5.(实干)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唐甄《潜书》
为政最重要的就是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可以使天下太平,反之,百姓就不得安宁。
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忧患意识)——老子
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提前做好准备。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6.2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6.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7.政如农工,日夜思之。《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从政要像农民种地一样上心。
8.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
政令颁布适宜,百姓就能被统一起来,有德才的人才会心悦诚服。
8.1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如果组织方式恰当,那么万物皆可安排合宜,六畜亦能繁衍生息,一切生物都能享得寿命。)
9.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闻,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
君主站在天下人的角度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站在天下人的角度倾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思考,就没有不理解的。
9.1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10.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张居正
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之后再付诸行动,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11.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苏轼(战略定力)
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
1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当政者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井然有序的环绕着它。
13.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14.物先必腐,而后虫生。
1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1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7.公生明,廉生威。
18.俭则约,约则百善举行;侈则肆,肆则白恶俱纵。
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奢侈会导致放肆,放肆则白恶都会爆发。
19.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
20.锄一害而众苗成,行一恶而万民悦。
除掉一株杂草,能使众苗茁壮成长;惩治一个恶人,能使万民欢喜鼓舞。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
22.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班固
官吏不廉洁,判案不公正,治理形势就会衰败。
23.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白居易
善于消除灾害的人,先查找灾害的根由;善于治疗疾病的人,先断绝疾病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