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2.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 通过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及文本细节的分析,探究文章的主题意义和现实意义。
导入:杨善洲人物介绍及感动中国颁奖词,并通过对颁奖词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意义。
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字词及成语;早读已经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进行了圈点勾画,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完内容后,让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_____“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主要指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变化的语句)。通过分析,厘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题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第二节课先让学生圈点勾画能表现牧羊人人物形象的语句,并进行旁批。然后让学生进行“牧羊人人物形象汇报”。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同学们大都找的是直接体现牧羊人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等。引导学生通过侧面的环境、人和物,关注“我”对牧羊人的评价、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然后给学生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直接评价、对比突出等。
牧羊人形象塑造的方法第二节课没有讲完,第三节课完成这一环节后,在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探究这篇文章的主题意义。结合之前的中考阅读《禁足》的最后一道题。学生刚开始大都是从牧羊人的坚持和奉献谈,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人的价值、生命的重塑等不同维度解释。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引入《海滩捡鱼的孩子》、追寻生命的价值等故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追寻生命的价值,老人在重塑地区环境的同时,也重塑了自己的生命等。
作业设计:①从一个关键词入手,谈谈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②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正面、侧面、对比、正面评价等四种塑造牧羊人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进行赏析;③为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作业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学会自己表述。
这节课的优缺点:优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进行解读;缺点是老师上课时,语言不够简练,对时间的把控不合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