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星期,我为林志炫的声音着魔,《披荆斩棘的哥哥》再次高亮了这个一直坚持自我坚守音乐理想的歌手。一首《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我反反复复听到午夜。我为读书熬过夜、为写文章熬过夜,却是第一次为听歌熬夜。
翻出之前他在《我是歌手》的演唱,《没离开过》、《烟花易冷》、《浮夸》……每一曲都直抵人心,勾魂摄魄,让人沉浸又沉思。总想写点什么,为那一直不断竟自出现在脑海中的字字句句,为不断回荡于脑海的旋律,为这细腻、这深邃、这低沉、这历经千回百转之后的优美与开阔,但却又觉得自己词穷,无以言表,无法具象。只是听歌,反复地听,听到夜深人静,听到流泪心痛,也还是要听。
与此同时,我竟在不经意间翻出自己2013年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林志炫,总是一架钢琴,一个人站在舞台,静静地唱,不需要华丽的装饰,繁复的背景,一开口,天籁鸣起,婉转,激昂,沉郁,有力。你只需要闭上眼安静地听,句句落入心底,曲子结束了,还回不来,灵魂出窍,想要回味更久。这个男人的声音,在岁月的打磨中,更加丰润醇厚。时间带走了什么?时间回馈了什么?时间给了最好的答案。”
原来八年前,我已经被他的声音折服,只是我忘了。
哦,这一切竟然都没离开过。时间带走了什么?时间回馈了什么?
一、《没离开过》
我曾爱过 也失去过/尝过爱的甜与涩/摆脱命运的捉弄/我知道我要什么
有一份难言的感动/用所有情绪融合/何必再无谓的思索/这世界有什么好值得/如果没有你
2013年,林志炫的一曲《没离开过》在《我是歌手》节目中一曲封神,成为瞬间永恒,再次回看,也依然震撼,一个人的舞台,也可以如此辽阔丰饶,因这声音动人心魄,充满故事与张力,切近又悠远。
这首歌原是Céline Dion的歌曲《I surrender》,林志炫听到后觉得旋律非常美,他与老搭档、著名作词人楼南蔚沟通,在原曲基础上填入中文歌词,最终打造出了这首大气磅礴又情感丰富的《没离开过》。我找到了《I surrender》,也许是我真的不懂音乐,说实话,我觉得从歌词到歌手的演绎都和《没离开过》差太多远,在Céline Dion的演唱中,没有一丝一毫打动我的地方,反倒是舞台上那些伴舞和Céline Dion夸张的动作扰乱了视听;歌词更像一个痴恋的爱人在祈求对方留下,除了卑微,我没感受到什么。
然而,林志炫的版本完全不同,那是一种历经千山万水之后的懂得。
2013年,我也在努力地眺望远方的山峰,追寻大海的尽头,总觉得高山和大海才是自己的归宿。然而,越想追赶,离得越远。如今,八年之后再听,心境完全不同,那些追问已经失去了意义,那些不甘也有了更本质的溯源,中年人的沉郁顿挫,历经年少轻狂之后的牟然回首,对爱情和幸福的感悟,都另有一番滋味。
我们总要走过一些弯路,栽过一些跟头,流过一些眼泪,留下一些故事,才会懂得,我究竟要什么。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二、《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像困兽渴望自由/没有出口只能用力嘶吼/捂住眼睛还看得见丑陋/我的痛苦有谁会来深究/这一切不过是在和自己战斗/不管输赢与否结局都是荒谬/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是啊…..
人,生而有死亡焦虑,每个在病床上苦苦挣扎的绝症病人都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生命,即使很多时候,那生命已毫无质量可言。然而,慢慢旅途,生命还鲜活的人却总会面对绝望——不管因为什么,生无可恋,万念俱灰,至暗时刻,只想一了百了。
这首歌原唱是日本的歌手中岛美嘉,据说,这歌曾让日本自杀率降低。中岛美嘉,在经历了巨大挫折之后的演唱,倾情真情尽在歌声中,温暖,感动,如涓涓细流,是人生绝望的微光。
中文版保留旋律,歌词重填,也一样是绝处逢生、留恋爱与温暖的内涵,但林志炫赋予它新的生命。在《披荆斩棘的哥哥》公演舞台上,林志炫一袭飘逸的白衣,依然是独自站在舞台上,一开口就唱尽了生之绝路的颓败: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在听到海鸥哀鸣的时候/浮沉在浪花之间/无边无际地漂流/请把我不堪的时光都带走….. 旧单车 渐渐生锈/漆黑灯塔 被废弃的港口/一个人站在清冷的街头/想出发却不知该往哪走/昨天的影子依旧在今天残留/现在不改变就别想奢望以后/我都知道 我都知道/可是啊……
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是啊……我的痛苦有谁懂,那些所谓“道理”在脆弱的心灵面前不仅毫无用途,反倒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生命的尽头,能拖住我们迈向死亡脚步的不是那些大道理,不是生命的所谓意义,是这人间留恋,是一个你还想看到的微笑,一个你希望的拥抱,没有人希望成为一座孤岛。
向死而生,即使终点没什么不同,但因这旅途有你为伴,多了光和亮,也不虚此行。
舞台上,翻飞的羽毛似生命般微渺,也似生命般灵动,我们也许不过是这一片片不起眼的羽毛,但也依然可以在降落之前飞出优美的曲线,也可以在和身边的羽毛交汇划出一道光。
林志炫唱出了绝望之后的力量,负重前行的勇气,向死而生的希望。
三、《烟花易冷》
《烟花易泠》背后本就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背景是北魏时期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中描述的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因缘邂逅女子后,俩人一见钟情且私定终身,此时将领却被朝廷征调至边境征战,在连年的兵荒马乱中,帝都洛阳已沦为废墟,残破不堪,最后女子苦守将领不遇后,落发为尼,待将领历经风霜归来寻至女子所出家的伽蓝古寺,她却早已过世。
一见钟情,一许终身,一等孤生,一世遗恨,遁入空门,青苔石板,跨越千年,周董唱得轻巧灵活,说唱结合,娓娓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是站在当下的回望。
林志炫却唱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他总有一种能力可以穿越时空,全情投入,沉浸其中,深情地凝望,回到旧故里看到爱人故去的遗恨,想象她一生枯等,自已戎马一生,勇武不惧,却无法兑现一个承诺。那个女子,终其一生从青丝到白发,望穿秋水终是空,伽蓝寺,浮屠塔,青石板,老树根,忘记时间忘记世界,不再为谁,只为自己而等,等雨纷纷,等物是人非,等一切成空。
林志炫在讲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的故事,这故事的人和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生命中,干净的声音将爱恨情仇融合,将前世今生连接,空灵,哀婉,犹如一场绵绵细雨,层层叠叠,在烟雨蒙蒙中,你成为故事里的人。
我更爱林志炫的版本,沉浸而清澈见底的深情。
四、《浮夸》
幸运儿不是我/因为我选择的路很难走/如果够出色却不能出头/至少也做到没第二个我
难道非要浮夸吗/内心也曾很挣扎/一个人努力的时候有谁看见吗/有谁知道吗/唱到思绪都融化/唱到声音也沙哑/说是我着了魔也好 疯了也罢/若不能挥洒 算什么歌唱的玩家
《浮夸》是林志炫自己的理想宣言。这首歌原唱是陈奕迅,林志炫保留了原曲,但让自己的合作词人重新填词,成为一首完全不同的歌。对音乐的执着,对音乐境界的坚持,不为低俗的审美趣味低头,即使不被认可,也不愿迎合圈内的光怪陆离。对于一个快速迭代又浮夸的名利场,能做到坚持自己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内心也曾很挣扎”,他一定有过动摇、犹疑、也想过妥协,但最终明白,那些拼排场包装比身价的虚妄、那些内容爆炸的话题、那些开出天花的嬉笑怒骂,无非都是留不下来的浮夸,终究无法通过自己内心的那一关。
他说如果一首歌,很多人都会唱,唱得和原唱差不多,那要歌手干嘛呢?他追求的是一种对美的欣赏和深度共鸣。他录歌的时候不会看歌词,歌词内化是最基本的功课,然后在自己内心打开一个和这首歌匹配的“房间”,情绪顺着歌词自然地流淌,就这样成就一首歌,成为具有他独特气质的一首别人无法模仿的歌。
2013年,他47岁,因为参加《我是歌手》再度爆红,他说他不喜欢这个词,他更喜欢认为那是知音暴增。他将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比喻成自己在山脚下种的一块自留地,生产的蔬菜有机、无公害又好吃,山顶上是各种流量、人气的拼杀,但那些都和我无关,但突然有一天,山顶上的人发现山脚下那块自留地的菜很好吃,于是争相订购。他就是那个一直在坚持种自己的“地”的音乐人。即使这块地的菜被认可,他也不准备再提高产量迎合大众,因为这会降低品质。
我喜欢这样的坚持,这样的找到自己、明白自己、拥有自己无可替代的坚持。当彻底放下山顶上的拼杀,才能安心种好自己的地,才能潜下心研究每一株植物的生长,考究每一次阳光流转角度变换的异同,辨别口感的细微差别,练就一身明察秋毫的敏锐。所以,我们才能在他55岁的时候看到他依然如此多变又自如地在不同的唱法和题材中转换,轻松又优雅。
他说:知道有些能力别人是拿不走的,那种笃定是人生的圆满。追随自己的心去做的事,虽然不是最有市场的,但会有足够的追随者,足够支持我向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