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关于边界的小故事,很受触动:
有个收破烂的人,天天泡着一壶茶,躺在椅子上看着报纸(不用花钱,收上来的),日子优哉游哉,好不快活!
有一天,对面单位的人用大麻袋装了很多的废品,估计很沉,由2个人抬着到离收破烂不远的垃圾站扔掉。
收破烂的人只是斜眼看了下,继续喝茶看报。
这时候过来了2个老太太,看见了这一麻袋的废品,心想,旁边就是收废品的,我们搬过去一卖不就好啦?俩人一合计,费了好大劲搬到了收破烂的人那里,过称收钱走人,俩老太太边走边乐呵:“今天的菜钱有了!”
对面单位看车的看不下去了,跟收破烂的说:“老石啊,你是不是傻?这一动手的事儿,你就不用给人钱了,你这不是少赚钱了吗?”
收破烂的老石:“老哥,你不懂啊!”
接着,他悠然地说出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
之所以说这句话有哲理,是因为这句话:
从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哲学上,叫做知道自己是谁;
从营销上,叫定位清晰;
从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
这就是“边界”;所有的境界,所有的高明都来自于边界清晰,无论做什么事情,对谁负责任,对什么组织负责任,都要请你先划清边界。
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现做事情没有边界的人。
一般说来,做事情没有边界的人,大体有这么几种表现:
1、不拿自己当外人
这种人自以为是为了别人好,插手干预别人做事情或者是对别人做的事情品头论足,这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行为,其实就是做事情没有边界感。
“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人,自认为他的做法,是关心人的一种表现,从不觉得自己是在越界。
曾经有一个亲戚到家里来住过一段时间。这个亲戚为人热情,性格爽朗,手脚勤快,我们都很喜欢她。
要说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喜欢在我家里指手画脚,家里的什么事情都要参与一下,并且品头论足,说你们这个应该这样做才行,那个应该那样做才对。
几天下来,让婆婆很不高兴,背后嘀咕:“她怎么什么都管呀?”
2、好为人师
同事的婆婆对同事的穿着打扮,老是提出自己的意见:“你这样穿太老气了,你上衣应该这样穿,下身应该那样搭配才好看。”
终于有一天,同事忍无可忍,和婆婆大吵一架,让婆婆意识到了自己的越界。
我们经常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好为人师”,看见什么,都想指点别人几句,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越界行为,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
3、看不惯
还有一种缺乏边界认知的人,表现为对很多人和事情都看不惯,从来不反省自己,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比如: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蛮横地要求别人给自己让座的老人。丝毫不觉得同样作为一个乘客,要求别人让座,是件很没有礼貌的事情。
就像前些天上海乘地铁的老大爷,车厢的其他空座不坐,愣是坐在他看上的座位的女孩腿上,一路的污言秽语,一点也不符合人们心目中老人”慈祥和蔼“的脸谱形象。
同样都是乘客,就因为你比别人老,就可以随便想坐哪里就坐哪里?
请你先划清边界,遵守一个乘客应该做的本分,行不?
另一个事件,是不久前北京公交车上的“正黄旗大妈”,对没有及时给她让座的女孩破口大骂:
“我就瞧不起外地人,臭外地的,上北京要饭来了,狂什么啊?”
“我生在红旗下,长在天安门,我二环以内户口,北京首都我的家。我正黄旗人,有通天纹,你看看你有吗?”
因为缺乏边界认知,她没有意识到,她和车厢里其他人一样,都是乘客。
”高人一等“的可笑错觉,也让她欠了让座女孩一句”谢谢“,暴露出自己的人品很low。
结束语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先划清边界,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然后再做其他事情。
不懂得划清边界,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什么事情都要”插一杠子“、或者自以为是地指点别人、以及看不惯别人的心态,只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点击海溪兰蓝的链接,成为我的会员,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