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做一场观课议课的研讨,不是深度卷入,不是真正的热爱,可能我们都没有办法真正沉浸。
我先来进行说课。
设计这节课之前,我有两个原则:做一节普适性的常态的课,让听者能够将这种授课思路用在自己的课堂中。课改需要不断的有人创新,不过创新课堂需要大多数都能跟得上。第二,做一节学科实践的课,化学课的实践活动是实验探究,证据推理。这种学科实践一定是基于真实情境的。
带着这样的设计原则,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前的准备。正好看到重庆山火,云南消防用很短的时间扑灭这一真实情景,可否通过解决如何扑灭这一情境的铺垫,进行设计呢?于是情境线目标确定。如何通过问题串进行情境目标的实现呢?
究其原因:大火是如何在没有明火的条件下燃烧起来的呢?
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实验也成了备课中的另一个目标:从红磷白磷的经典实验入手,又选择了烧不坏的手帕进行对比,最后还是选择了红磷白磷实验,课本之所以放弃这个实验,考虑的是环保问题,我们都在消除这个问题下进行实验改良呢?将白磷红磷放在试管中用气球绑在试管口进行了改良。实验很成功,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引入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
从这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到这里知识目标也呈现出来了:通过红磷白磷实验的探究,能通过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有了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探究而得到知识作为支撑可以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森林大火产生了?
课设计到这里,总感觉没有灵魂,因为标题是火为我所用,如何体现用,用一个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中有能量,加上学生对燃烧的认知,将火的用途,燃烧的价值体现出来了。同时将科技中火的运用也通过水下火炬体现出来,表达出了学科自豪感,这里是为了情感价值目标的呈现。为了更加丰满价值目标,辩证看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火如何熄灭?
人类如何控制火呢?
设计问题的原则是利用学科实践活动去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已有经验进行分组实验,并且能够通过分组实验进行灭火原理的分类。
探究出这个结论后,设置一个任务:如果你是消防总指挥,如何最快的灭掉重庆大火。
时间40分钟,通过一个情境,两次学科实践活动,完成了探究目标,知识目标,价值目标。再去梳理这节课,发现这两个原则也基本实现。
这个过程中,我想请大家研究的有:
1.如何通过设置情境,依托学科实践活动完成目标?
2.学生在探究中出现了假探究,浅探究,为了探究而探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进行真正的探究呢?此处的探究可以理解为适应任何学科的学科实践活动。
3.一节公开课(研究课)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即想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导向?
4.我们如何进行一次对话研究型的观课议课活动,而不仅仅是经验介绍型的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