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框架每天写1000字想法
“讯猛”时代的学习策略,一种方法框架

“讯猛”时代的学习策略,一种方法框架

作者: 秋水澄清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00:28 被阅读524次

清明假期里写篇文章,对自己年初发起的“写即是读,也是一种学”的初衷保持一种继续。

今天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可能跟大家的还不太一样。为什么谈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方法决定心智模式,兹事体大。平时里也有不少朋友让我推荐书的,其实,我更倾向授之以“渔”,我认为,掌握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比选书更重要。

这篇文章我想用之前写的“探讨一下知行合一的方法论”里的六层认知框架的范式来表现,可能更清晰些,也算是为那篇文章再补充一个应用实例。六层框架包括: 认知,价值观,原则,方法,实践和工具,详细阐述大家可以参见原文。

一、认知

简而言之,我们的这个时代是“讯猛时代”,就是“资讯信息猛于虎”,快要把我们“压垮”了,知识更新也非常太快,我们大部分人处于碎片化学习的状态,欲罢而不能。

传统的学习方法—— 一本本书地“死啃”几乎已经难以执行,虽有各类学霸总结了不少学习经验,譬如 “8个方法教你一年读完100本书” 之类的文章,大家可以试试看,能坚持的估计寥寥。

信息爆炸,然后这些年我们就开始提倡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有一点是让我们关注“相关性”,而不去追究“因果关系”,这个本质上是不能解决我们人类大脑的认知渴望的,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因果,我们的灵魂几乎难以淡定

二、价值观

面临当前的现状,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买个kindle工具、买纸质书,或者创造什么环境条件之类,虽有点效果,但可持续都比较有限。策略就是我们要扭转学习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思想。

大部分人认为学习必须要靠一本一本书啃下来才能获得真知,诚然,这是一种方法,但是不是唯一的方法。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其实都是一个认知片段而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况且,大部头的书或者高谈阔论的演讲其精要思想可能寥寥几句而已,但是所耗的时间很长,我们的学习成本太高。最痛苦的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坚持,据拇指阅读统计,大部分电子书的完读率都在5%以下

“读完书不是目的,建立认知框架才是”

我个人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醒悟过来,其实学习不是要把书读完,那不是真正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建立认知框架。

这是我大概2年前的认知突破,之后,我的学习心智出现了大幅度的“升级”,渐渐地对大部分的书、文章或者讲座都不会太去“当真”了,我建立了一种对外界知识“敬畏而又怀疑”的姿态,十分谨慎地吸纳。这跟巴菲特合伙人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是他的忠粉^o^),查理说: “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这就是我个人的学习价值观。以建立认知框架为目的,知识汲取方法则灵活而多变。譬如,通常一本书的精要在标题、目录、序和读者的评论里基本能找到答案,再选择部分章节或做些搜索补补缺,一切以建立、完善结构为出发点,而这样的过程则是相对愉快的,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基本上是属于探索式的了,而不是被“填鸭”,谁喜欢被“灌输”呢?要“适当”跳出别人给的逻辑框架去理解事物。

三、原则

这里再罗列几个读书原则,不完全是我的原创,有些是牛逼的人总结的或者在秉持的。这些对建立良好的认知框架有帮助。

1、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本来是个计算物理学中的概念,后来被引用为考虑事物的本质原理。基本做法就是找到最最基本的原则来思考问题,善用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如查理.芒格、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等,物理学家张首晟也经常提及这个概念,他有一个讲座《第一性原理和创业》,可以参考一下。还有Elon Musk的视频访谈:链接

2、找到知识的正宗源头

这条是我个人强调的,也是感觉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我发现,很多牛逼的人背后总是有更牛逼的人影响着他们,譬如巴菲特,影响他比较大的是查理芒格; 而影响查理.芒格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另外一位投资大家索罗斯,影响他的则是他的老师Karl Popper,一位定义科学与伪科学界限的哲学家,证伪主义创始人,所以索罗斯很想成为一位哲学家,不过公众都不太认可:-P。

说近一点,譬如国内管理学名人陈春花教授,其实她的思想体系受彼得.德鲁克影响很大,看她的著作文章,很多是德鲁克那里的源头,所以,我在研究管理著作时,直接跳过她去研究德鲁克了。

研究源头的好处自然是比较正宗,这很重要,有时不要被“二道贩子”给误导了,当然,也有继承发展很好的,应慎鉴。

3、务必独立思考,构建自己的理解逻辑

这一点不用太多解释,还是借用查理.芒格的话: “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 ,非常深刻!

对于别人的观点,我的策略基本上是: 人格上予以尊重,观点上咱们再探讨。如果不能敞心探讨,那也就基本无法紧密共处。

4、不要用单一逻辑理解“世界”

这个原则我总结出来,源头也是查理.芒格,他提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格栅思维,格栅思维是多元思维,而且最好是跨界的,譬如用物理学的原则,生物学的隐喻,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理论等等,都可以纳入思考框架中,查理.芒格说,如果不是那样,简直是“锤子人”啊。

查理.芒格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到最近一两年才有所顿悟,估计只学到他老人家的0.1%,但是已经很好了,现在考虑问题会习惯搞一个思考框架,不多,一般就是几个模型或者十几条checklist,跨学科的还不多,与查理上百个跨学科的模型考虑一个问题相比还差太远。

5、On-demand reading

这个原则其实很“精益”,精益思想在软件行业最近一两年也比较火,学习也可以用精益原则,按需学习(on-demand learning)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开卷有益”我个人并不太倡导,有些书读来简直是让费生命啊~ -_-||

四/五、方法与实践

六层模型中“方法”和“实践”两层这里一起描述。

我们最头疼的可能是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工作的也要学,兴趣的也想学,热门的也想看看。。,真是有“贪心不足蛇吞象”之势。我也是那种非常“贪学”的人,后来感觉不行,根本没有精力。解决方法还是建立一个策略方法,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象限结构图:

“持经达变”的学习策略

首先,我将学习内容分层两大类,一类是“技能”方面的,一类是“认知”方面的,用一句从网上看到的话来形容比较贴切——“技能提供实用,认知打开格局”。此外,我发明了一种叫做“持经达变”的学习策略,原因很简单,知识总是有些是不变的,有些则是新冒出来的,所以,“经”就是不变、经典,“变”就是变化,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否则就是没有根基的学习,会很容易随波逐流。

如此分列在两个象限轴上,看看自己需要学那些东西。譬如我: 第1象限,我选择工具类的,因为工作中常用;第2象限,我目前在重读管理经典,年初开始的,top10管理大师的著作,今年计划读完;第3象限,学跟专业相关的,譬如最新软件工程实践,最新技术概念等;第4象限,涉猎新思想、新的行业认知,这方面我会重点关注几个“人精”,譬如投资人李丰、投资人卫哲、互联网精英傅盛、战略家曾鸣等,这些非常有洞见的家伙足够让我跟上时代的脉搏了,哈哈~

这样的学习框架,自我感觉就舒服多了,变与不变、工作的和打开眼界的都顾及到了,也基本不会产生什么认知不足的风险。

实际操作起来这个框架铺满内容不难,难还是难在时间安排上。我的做法是兴趣驱动的,不会给自己套个计划“枷锁”,那不人性。只要养成经常检视的习惯就好,特别要过滤掉那些不在象限上的内容。

六、工具

工具就不多说了,每个人的喜好很不一样。我的很简单:微盘找书(装老版本才能用),豆瓣看评论,几个电子书app看书的摘要,不用kindle,不习惯看纸质书,以手机电子书为主。微信公众号也就关注几个人精的。Slideshare 上偶尔找些国外资料。Google图片搜索比较常用,可以找到很多结构化的知识图形。结构化太重要了,知识不能沉淀是没有结构。


小结

大概是这么一个体系,利用这个框架每年涉猎几百本书应该不成问题。但这个方法或许不一定非常适合你 ,这也很正常,仅供大家参考。道同者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最后附上文中反复提到的世界上少有的聪明人——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介绍著作:《穷查理宝典

Charlie Munger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黄成甲:再读仍然有启发,认知部分任老师能否单独写一篇文章讲讲?另外一本书没有从头到尾翻完,就认为没读完,没得到的强迫症怎么破?
    秋水澄清:@黄成甲 (1)进化的问题后面有机会再聊,也是在实践中,尚未形成体系。(2)看建构需要,好书可以多翻翻

本文标题:“讯猛”时代的学习策略,一种方法框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wo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