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日更达人榜婚姻育儿
父母容易忽视的这种能力培养,正在拉开孩子的差距!

父母容易忽视的这种能力培养,正在拉开孩子的差距!

作者: 黛西育儿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23:03 被阅读2次

    " 儿子,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呀?"

    "妈妈,我想当警察、当消防员", "我还想当超人和蜘蛛侠"

    停顿了一会儿,我问 “还有吗?”

    "我想当老板。"

    听完,我被儿子回答的“老板梦”给逗笑了。

    在他的小脑袋里,“老板”大概是个很厉害的人吧,可他不知道的是,在竞争残酷的现代社会,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老板,普通人要经历多少坎坷,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然后,我想起早上起床时叫儿子自己穿衣服袜子的事情,因为有过两次不太顺利的经历,这次他索性撒娇说:我不会。还有上次带他去打羽毛球,兴致勃勃的他举着大球拍,却怎么也发不出球时的沮丧哭泣......

    面对困难和新的挑战,孩子总是说 “我不会” “我不要”,让人很是苦恼。在他以后的成长路上,难免会遭遇更多挫折打击,作为父母,我该如何培养孩子不惧困难,敢于面对挑战的力量呢?又该如何保护和支持孩子单纯而美好的梦想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接触到 《抗压力 亲子篇》一书,这是本教父母帮助子女培养抗压力,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面对挫折的书。

    作者久世浩司,出生于197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他设立了日本首家面向社会人士的积极心理学学校并担任学校的法人代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商务领域,对商业精英们进行培训,其中最主要的便是 “抗压力” 法。 他是日本积极教育协会代表理事,积极心理学认真培训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作者在书中设计了20种生动有趣的亲子训练,父母可以和子女利用游戏时间轻松完成。和子女共同提高抗压力的过程,对父母而言是非常宝贵的经历,亲子关系也会在共同进步中得到巩固。拥有高水平抗压力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容易获得的不仅有成功,还有幸福感。

    什么是抗压力?

    美国心理学会的定义:所谓抗压力,是指在应对逆境、困难和强大压力的时候,个体的精神和心理适应过程。

    对于抗压力的研究,至今有30年以上的历史。适用的范围也非常广:儿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心理咨询领域、企业和军队、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政权巩固等。

    抗压力的有无决定着漫长职业生涯中工作的成功与否,磨炼抗压力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能承受打击的坚强人才,也是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础。

    抗压力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复原能力,作者用 “外表看起来很坚固的大树” 和 “笔直生长看起来弱不禁风的竹子”来做比喻。 大树在暴风雨中轰然倒下,无法恢复,而充满韧性的竹子即便遇到台风也绝不会折断,第二天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

    人也是如此,执着于某些事情、带有固执想法的人,会承受不住意外和打击,内心会一下子“折断”。比如面临突然的失恋、失业、失亲,像“大树”的人可能会承受不住打击,无法走出痛苦,最终选择自暴自弃甚至结束生命。

    然而,思维富有弹性、能屈能伸的人则不惧疲倦和压力等外在力量,拥有快速恢复的能力。同样面临失恋失业,这些人通过找朋友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原来的状态,并且还会从这些失败的经历中汲取经验。

    第二个是缓冲能力,作者用了网球和生鸡蛋来比喻。网球面对外部的敲击,不会瘪掉,而会有弹性地恢复原状。 相反的是,轻轻一敲生鸡蛋,蛋黄就会流出来。

    面对外部压力,具备缓冲能力的人,犹如冬天裹上一件厚外套,不会在意外部的压力,而内心的动摇也会减少很多。

    第三个是适应能力,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化进程的带领下,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能适应变化,就要承担各种风险。

    孩子在升学过程中,会面临多次换老师、换班级甚至换学校,考试可能会面临突然的试题教育改革。参加工作后,不得不面对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或资源整合并购等。如果缺乏适应能力,在校时可能会因为环境和试题变化而成绩大幅下滑,职业生涯中不能适应各种变革,职位很可能会被更敏锐的年轻竞争者所取代。

    该如何培养具备复原能力、缓冲能力、适应能力的抗压儿童呢?

    作者总结了3个外因,包括:稳定的家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优良的学校环境。家庭和谐有爱,为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父母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的姿态;给孩子选择一所注重孩子抗压能力培养的学校,做到这三点,我们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培养抗压力的良好外部环境。

    除了外因,在《抗压力 亲子篇》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培养“抗压儿童” 必备的5大内因,分别是: 自尊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乐观性和社交技能。

    5个内因是培养抗压儿童的秘诀,需要得到均衡发展。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作者建议父母首先要找出孩子需要强化的一个点。 书中给出了一个"3分钟父母练习”的自测表,统计出分数,根据分数的高低排序,便能找出当下孩子需要强化的重点。

    除了孩子的问卷,作者给父母也准备了一份自身强化要点的“3分钟练习”。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如果父母和孩子测出的结果相同,很可能是孩子模仿了家长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对孩子提高抗压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全书的五章,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从五大内因去培养“抗压力儿童”:

    一. 增强自尊心

    自尊心也被称为 “自我肯定感”, 顾名思义,意味着尽管遭遇了失败或是过程不顺利,我们能够保持不过度否定自我而依然认可自己价值的心理状态。

    自尊心弱,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往往不善于与同学朋友交往,长大后与强势的外国同事一起工作时,常难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心理学研究中,自尊心不足跟越来越年轻化的抑郁症有很大关系。

    提升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培养适度自尊心是教育的关键,作者提出了几个方法:

    1. 对过程与行动的表扬

    孩子年幼时,第一次学爬、学坐、学走路、说话、写作,父母总是能给予赞扬夸奖,而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的表扬方式常聚焦于结果,次数也在减少。

    尽管社会上存在结果至上的评价基准,然而在孩子踏入社会之前,父母还是要认可孩子努力的过程和行为,多口头表扬孩子。这对孩子踏入社会后,面对挫折打击时的重生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找到孩子的性格优势

    所有的孩子都有性格优势,找到孩子的性格优势并发挥所长,将取得与众不同的结果。

    作者介绍了几个寻找孩子性格优势的提问: 最近有哪些让你激动不已、按耐不住内心喜悦的时候? 请讲述你的一次成功体验。 你最喜欢自己的什么地方?通过关注孩子的声调、语速和表情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优势。

    书中介绍的 VIA - 24种积极人格测试表,通过测试找到孩子性格优势中的前三位,平时多辅助孩子发挥所长。

    3. 家庭中的积极安抚

    在家庭中增加给予孩子积极安抚的机会,能够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安抚分为积极安抚和消极安抚,最糟糕的是没有安抚的饥饿状态,即无视。 比如,早上对孩子微笑、问候,属于积极安抚,接受后会感到心情舒畅;孩子放学回家,拥抱并对他说:“欢迎回来”,属于无条件的积极安抚。而消极安抚的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怒目而视,单方面下命令,“要那么做,要这么做”; 有条件的安抚表现:孩子完成了作业,称赞他“暗示做完作业了啊,你遵守了规则,了不起!”

    通过与孩子的皮肤接触、眼神接触、照料、打招呼,将积极安抚习惯化,从而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二. 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

    伟大诗人约翰·米尔顿曾说过: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烦恼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怒气或不安等情绪被压抑后,其能量并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持续积累的结果是某天情绪一下子爆发,进而导致攻击行为;职场中可能的表现是平时忍气吞声,某天突然愤怒地离职;社会上爆发的“中老年离婚”现象,也是很多妻子隐藏长期对丈夫的不满,到最后的忍无可忍。

    抗压力的三个阶段:情绪低落到“谷底”、谋求顺利“复原”、对逆境经历进行“经验内化”。抗压力强的人面对消极情绪,能够及时调节和终止低落的情绪状态。

    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前,父母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了解。作者先是阐述了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的关系,接着教我们探索当我们不经意间火冒三丈训斥孩子这个冲动行为背后有怎样的思维定式,知道情绪背后的根源,我们就不容易被情绪支配而批评孩子了。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愿写作业,陪孩子完成作业的父母焦躁责骂,是否因为孩子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呢?

    当我们忍不住想要训斥孩子时,冷静一会儿,思考是哪只“思维定式犬”在狂吠:正义犬、批判犬、投降犬、内疚犬、忧虑犬还是放弃犬? 父母学会驯服自己的“犬”, 是开启孩子情绪调节的第一步。

    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分三个步骤:

    1. 平复。当孩子处于情绪激动时,父母大声数出“一、二、三” 帮助孩子反复进行三次深呼吸。或者将孩子转移到安静的房间,播放孩子喜欢的一些音乐来使其放松。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场所,和父母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翻看家庭相册,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

    2. 命名。让孩子通过倾诉将内心残存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询问孩子:“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

    3. 共鸣。接纳孩子的感受,通过“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 “憋着不说很难受吧” 这样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父母理解了,而重新开朗起来。

    以上三个方法不一定任何时候都奏效,作者建议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防止消极情绪循环往复。 比如让孩子尝试去做一些体育运动、聆听喜欢的音乐或演奏、按摩或泡澡、写日记画画等,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排遣方法。

    三. 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原意为“对达成既定目标和成果所需努力的确信”,一种“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自我肯定。

    在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之前,作者有一份给父母的诊断表,通过三分钟练习,我们可以测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分值和水平,因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有可能是模仿父母习得的,如前面所讲,有时从父母自身出发去改善,也能帮助到孩子。

    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1. 真实体验。经历一些小的成功体验,偶尔降低期望水平,多次重复自己一定能胜任的简单事情,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2. 榜样作用。仔细观察榜样的行为和说话方式,从他们身上获得代理体验,会从担心自己做不到演变为自信地认为自己或许可以。

    3. 获得鼓励。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或咨询师,建立起这些能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的人际关系,消极或想放弃时找他们商谈。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扮演着这种重要角色。

    4. 振奋士气。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的气势,打造出情绪高涨的气氛。紧张焦虑时,通过一些仪式将气氛变得轻松,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高。

    在第三章,作者还列举许多日本顶尖运动员以及自己孩子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实践的成功例子,并从中总结出了一些不少供读者参考的方法,如给予孩子高质量鼓励(具体反馈)、画一张父母的逆境图并给孩子讲述父母的逆境故事,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 培养乐观精神

    “乐观” 被认为是具备“抗压力”很重要的品质。乐观者更能适应压力强度高的职位,在学习和体育项目中也更容易表现出色。悲观则会给生活很多方面带来损害。改变性格是难事,但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法有可能变得更加乐观。

    面对同样一件不幸的事,乐观者和悲观者对它的解读方式各不相同。悲观者倾向于认为不幸之事的原因是内在、持续和扩散的,容易产生自责的情绪,而乐观者不只是探寻内因,也会寻求外因。

    帮助孩子培养乐观性,首先要了解孩子产生悲观想法的原因,遗传、对父母悲观言行的模仿、来自老师或教练的消极批评、带来无力感的消极经历,这四个因素会导致孩子形成悲观的思维。

    然后,作者建议父母做一个三分钟练习,评估自己的乐观度。因为在上述因素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父母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悲观的口头禅和态度,通过言行来影响孩子的乐观性。

    逆境时,不只是探寻内因,也寻求外因,将失败看做是特例,就事论事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缓解孩子的不安,首先要体贴地观察发现,接着让孩子平静下来,最后将不安情绪推迟。

    当孩子变得过于悲观时,父母要帮助他们回到现实中来思考问题。可以请孩子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1. 想象最坏的情况;2.思考最好的情况;3.考虑可能的情况。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孩子从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理性的想法。

    五. 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父母是孩子最强大的支持者,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具备抗压力孩子所必需的。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工作忙碌紧张,业余时间很多也以电视、手机、游戏为伴,人际互动大大减少,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如果没有良好、和睦的关系,孩子很难学会拥有高情商的人际交往。

    作者认为建立自己的社会性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当处于逆境时,如果能求助于内心的支持者,我们将更快渡过难关。 通过回忆过去战胜逆境时为自己内心提供支持的人,找到5个支持者。

    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有三点:陪伴、尊重、信任。

    帮助孩子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父母需要做好陪伴孩子的工作;与孩子互动时,对孩子的忽视、敷衍一位者不够尊重孩子,会削弱亲子关系。而与孩子构建信任的关系,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

    最后,作者提供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听到喜讯时的积极反应;让孩子每天将在学校的经历讲给父母听,从中寻找三件开心的事。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给予体贴和关怀,通过“留心”“共鸣” 和“帮助”,去给孩子提供内心的情感支持。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坚强、勇敢等美好的品质,可现实是,眼前的那个孩子似乎有颗玻璃心,挑战面前总是害怕退缩,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 我们意识到培养孩子抗压抗挫能力的重要性,却苦于找不到有效方法。

    《抗压力 亲子篇》通过系统的分析、讲解和举例,让我们知道 "抗压儿童”的培养原来有方法可行。跟着书中去做3分钟练习,父母不仅对自身抗压能力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明白了,要改变孩子很多时候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培养抗压儿童,帮助他们在未来更从容的应对挫折,拥有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建议你读一下这本书。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收藏和留言。

    我是黛西,左手育儿右手精进自己的八零后职场妈妈,喜欢记录和分享育儿心得,期待和你一起进步,做温暖有智慧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容易忽视的这种能力培养,正在拉开孩子的差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az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