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我读了三遍,关于本书的阅读有前奏曲:2020年10月28日,我自己购买并读完第一遍,写在书最后一页的简略读后感是:给了我很多新启发。之后,我放下了此书。直到放假前,学校统一布置假期阅读,我们组长刘老师,给我们挑了这本书,6个人每人一本。刘老师送到我手上时,我笑了:一模一样的书,我刚读完不久。遗憾的是,当时我对本书做了十分武断的否定性评价,现在看来,实在惭愧。当我读第二遍时,我的看法慢慢改变,越读越觉得有颠覆性的认识:这是一本言近旨远又跃出了常规性思维,用一种全新视角审视教育的优秀读物。我禁不住读了第三遍:动心的理念,浅近的写法,精彩的故事,切实的价值,给了我心悦诚服地认同感和深入研读的诱惑力!感谢学校的假期阅读活动,感谢刘老师的独到眼光,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本书,因此生发了一种看教育的新视角,学教育的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懂得融入教育的正法眼藏原来是一颗带着智慧的“心”,用心做教育,才是教育的不二法门。
这也是本书所阐明的教育现象学的根本宗旨:用心做教育。写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直研读的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学问理念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这三个词,也有一个旨归:人心。强调在一切事上磨练本心,用良知之“心”去做事业。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心学”与西方当代的“现象学”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学问,可是在根处,二者居然惊人地契合。发现“人”,直指“心”,让一直以来“没有人的教育学”,重新找到了生命力,找到了回家的路,可以说,教育现象学,就是发现人的教育学。
无独有偶,这几天看的书,做的事,冥冥中似乎都跟“心”扯上了关系。除了研读王阳明心学,对阳明心学产生了深切的认同,甚至是信念,从此心学进入心中,时不时指导生活外,近读《金刚经》《心经》《坛经》《圆觉经》等佛教经典,发现佛家也越不过一颗心,是空是色,是法是相,唯在一“心”。屡读《孟子》,其“万物皆备于我”“不动心”“心之官则灵”“求放心”也不过是一颗“心”。王阳明取经于孟子和禅宗,由外求回归内修,儒释心处同归。又读到庄周的“天下之剑”:“天下之剑,能大则大,能小则小,上在九天之外,下在九泉之下,此剑之用,非在于手,乃在于心。”在此,儒释道,三家同归一“心”。唐代草书大家孙过庭《书谱》说练字要“心摹手追”,又看英语短文,一个大单元题目是“心灵的礼物”,又看美国教育学者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也推崇教师自身认同,强调心灵的力量。看美国作家芭芭拉《内在革命》,说的也是心灵的体悟。而近来自己种种经历——抱怨学校,责备学生,吼叫孩子,病因躁火……如此种种,无一不是“心”在作怪。心病则身病,心躁则行暴。心无挂碍时,万事不扰心。可以说,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情景意事,最终都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人,一颗心。
人生在世,就是在修炼一颗心。活着的人生海海,经历的事事纷扰,无一不是在修炼本心,修炼成平和,温润,积极,从容,淡定的一颗生而作为的心,不苍老,不麻木,有活力,有生机的成熟心。做教育,需要的就是这样一颗心。
这颗教育心,它的别名叫“教育爱”。无心不成爱,繁体“愛”,中间就是一颗心,没有心,爱就少了核心和灵魂,就不再是爱了。《教育的情调》中,作者没有给出“教育的情调”的确切定义,但整本书却无处不缭绕着教育的情调,因为教育情调的本质就是“爱”,一种“教育的爱”,关注、存在、体验、反思、敏感、机智、气氛、感性、理解、倾听、尊重……这些词汇,关乎人,关乎心,关乎爱!
怎样呈现这种教育的情调或说教育之爱,作者没有给出具体方法,甚至没有强迫读者接受这样的理念,“教育现象学所做的,是希望唤醒人们对生活世界中生活体验的敏感性,给感兴趣的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但我们并不强求这种影响一定要产生,一定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但是,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概念“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怎样培养教师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这是具备教育情调的根本因素。
然而,作者也没有给出如何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的具体方法,“没有现成的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技巧,也没有固定的规则”,作者谦和的态度令人动容:“这本小书就是想激发读者去重新寻找对生活的体验:在追踪原初的体验的过程中,唤醒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并反思和质疑包裹自身的各种文化…由此打开生活的禁锢,看到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进而让教育者意识到不能忽略人的体验,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种种教育现象,从而多一点敏感,多一点机智。”可以说,体验日常教育生活,培养教育敏感;反思日常教育现象,增强教育机智,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反思,坚持不懈,逐渐具备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适切而舒适的教育情调,而这一切的根本和出发点,乃是爱,最源初的人心之爱。
用心做教育,教育需用心。《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何况做好教育?佛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有追求的教育者来说,必须要,住教育而生其心;又说,心无挂碍,对有理想的教育者来说,必须要,心挂教育,心在教育在,心去教育无。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住心,生心,融心,化心,心与教育不二时,教育与我亦为一!
心生教育爱,岂止教育情调,更是教育幸福!
教育的情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