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玛丽
最早的回娘家诗歌——《诗经·葛覃》大年初二,有什么习俗吗?有,很多地区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携女婿、孩子,带着礼品回娘家。
现代女子回娘家根本不算什么事,嫁得近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天天回。(像我,父亲去世后,为了照顾母亲,就跟母亲在一起居住,还谈什么回不回娘家啊)
嫁得远的,就有些不方便了,有的跨省,有的跨国,再加上平日里工作忙,回一趟娘家就很费事了。我曾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从杭州回娘家的女子,她娘家在哈尔滨,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每年的正月初二,她都会带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和兄弟姐妹。她说,现在交通便利,飞机高铁省时省力,并不觉得辛苦,一年一次的回娘家反倒是成了她最盼望的事情。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在古代叫“归宁”,起源很早,《诗经》里已经出现了“归宁”一词,说明“归宁”这一礼俗在周朝便已经有了,而这首描写了“归宁“的诗歌便是《诗经·国风·周南·葛覃》,是《诗经》里第二首诗。
诗文如下:(为了方便大家读,我给不常见的字词作下注释)
葛①之覃(tán)②兮,施(yì)③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jīe)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④是濩(huò)⑤,为絺(chī)为綌(xī)⑥,服之无斁(yì)⑦。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⑧,薄浣我衣。害⑨浣害否?归宁⑩父母。
①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
②覃:长。③施:移。④刈:割。
⑤濩:煮。⑥絺綌:絺,细葛布;綌,粗葛布。
⑦斁:厌。⑧私:内衣。⑨害:何。
⑩宁:问安。
用现代文来说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葛麻藤儿细又长,蔓延在那谷中央,叶儿青青生长旺。黄莺鸟儿往来飞,落在丛丛灌木上,叽叽喳喳把歌唱。
葛麻藤儿细又长,蔓延在那谷中央,叶儿繁茂色苍苍。割啊煮啊绩又纺,织成絺綌做衣裳,穿着不厌心舒畅。
告诉我家女保姆,我要回家走一趟。我的内衣要揉搓,我的罩衫须洗浆。哪件洗来哪件藏,收拾回家看爹娘。
这就是最早提到“归宁”的诗歌,至于女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妃子,有人说是贵妇,有人说是民间女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要回娘家,她很高兴,很急切,所以整首诗传递给我们一种喜悦轻松的心情。
想想古代的现实条件,就知道女子回娘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她们要受到男女尊卑、生活习俗、交通不畅、社会动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回趟娘家简直就是步步维艰。但,这都挡不住她们回娘家的脚步,她们在心里盼了千遍万遍,那份急切,出嫁的女子都会产生共鸣。
这首诗的写法也很有争议,最后一章,最后一句才点出“归宁父母”,那前两章写葛藤的生长和繁茂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说是在回忆出嫁前在娘家的踏青、织布的情景,也说得通。但我觉得还是铺垫,是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孔子说:“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絺绤之故也。”
大意就是,没有葛藤,就没有葛布,没有葛布,就没有衣裳。衣裳再美丽,也得先有葛藤。人也是一样,再怎么样,也不能忘记生养自己的父母,这是根本。
这样理解,就觉得整首诗的意境就得到了升华,不单单是回娘家那么简单了,更有不忘根本的崇高美德。
相比较而言,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是多么的荣幸,好多事情都变得很容易,甚至唾手可得。回娘家更是不难做到,问题是,我们回娘家是做什么?
当然是看望父母,让父母得到慰藉,尽我们的孝心,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管是经常回还是难得回,我们都要让父母开心。
回娘家,是幸福的事。
(粉红玛丽作于2019正月初二)
文章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