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过犹不及。若未过分,往往属于正常的调适。譬如悲伤和悲怆、失落和痛苦。而焦灼感同样如此,一定的焦灼感是人之于世的自然现象。在面对无力改观的情况,又需要去改观时,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譬如需要买房,一时买不起。内心产生焦灼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情绪不断出现,甚至没有理由、没有指向的出现,则可能是一种心理失衡。可称之为“焦虑症”。“焦灼症”一旦产生,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了。
焦灼感的产生,概莫如是。正常情况下的产生:现实无法满足而内心渴望满足之间的矛盾;非正常情况下的产生:长时间的自我加压,不得释放与现实的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须知,大部分的压力,只有转换为自我压力才能真正对人体心理产生影响乃至伤害。
人力有限,欲望无限。以有限追求无限,殆矣。残缺是生活,完美是理想。用残缺的生活去执着完美的理想,殆矣。压力是无穷的,释放是有量的,用无穷的压力塞入有量的释放,殆矣。焦灼感的产生,自然;焦虑症的产生,矛盾。
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个体行动的启动和改变。他认为,当个体面对一项挑战性任务时,是否主动、全力以赴取决于两个因素:(1)对工作性质的了解和掌握情况;(2)根据经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判断,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对焦灼感的产生似乎有直接作用。自我效能低下,而工作内容被判断为复杂,则焦灼感油然而生;自我效能高,而最终工作失败,焦灼感因自我怀疑而产生。由此可见,自我效能高低并不能决定焦灼感的产生与否。
杜温顿提出了自我价值理论。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去成功的内在动力。能力强者,容易成功。而成功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反之,失败令人丧失至少减弱自我价值感。而自我价值感的减弱、丧失往往与焦灼感又息息相关。
如此,则不得不谈到维纳的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或者自我价值,是根据经验对自我的评价;而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产生、发展、结果,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海德早在很久前就已经提出: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两大系统。维纳系统探讨后指出六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其他外部因素)和三个维度(控制点、是否稳定和是否可控)。自我评价只是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不能决定一件事的最终走向。明白此,在挖掘自我能力和自我努力的同时,应该考虑到非稳定和非可控的因素。在归因上“放过”自己。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将焦灼感圈在合理的范围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就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努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也可能是自我包容和自我承受的能力。敢于向外去探索,自强不息;敢于向内去承受,厚德载物。焦灼感,太急也是不敢承担的一种表现。承担该承担的,负重前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负重,负的是现实之重;扶摇,飓风在身下也。
焦灼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