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复盘《敢于说"那又如何"》
今天是8月30号,回顾我这一个月,心绪起伏,多少曼妙的时光,都是在不经意的一朝一夕间,投射于此。转眼匆匆8月已过,收获却少之又少,风过墨香,掩卷沉思,与当初的期冀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概括起来说,无非是没跳出"那又如何"效应,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1,"那又如何"效应
在现在互联网通讯大爆棚时代,QQ、短信、邮件、微信等通讯工具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随时都可以互动交流,分享及信息的上传下达,在我们剽悍读书营,每天老铁们或多或少的在这里分享、聊天、领导也慢慢习惯在微信上安排工作。但是,这一块我不是做的很好,有句话说:“沟通的悲剧在于缺乏回应。"
即使懂得了隐藏在道理背后的含义,没有力量"做到"才是落到实处。
有一次,@漫天惊鸿老铁让我分享众创感悟,心里虽然害怕,但是我又想,没有经历过"那又如何",于是我大胆接受了,结果比我想象的分享地还要好。
这就说明,不要被事前的心态设现所吓倒。决定并不难,难的是痛下决心。
就如剽悍晨读里的小杜,吃了同事的一小块甜食,但一看见别的同事吃得津津有味,她说,再多吃一些又如何?他没有力量做到不吃,所以节食计划彻底落空了。
2,负面感受惹的祸
在没进入读书营,我几乎不看书,从没往写这方面想,贫穷总是形影不离的跟着我。总觉得这辈子都无法摆托它。我就是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但是,"那又如何"?为了梦想,勇往直前。
我在剽悍读书营,已经经历了三个主题营,每一个主题营都见证了我的成长。还得到剽悍之星的称号,这十天的主题营,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的过去了,但,我养成的剽悍学习习惯形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胖灯连长的碎碎念,.笃逐把每天的事情用思维的态度记录下来,虽然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没什么精彩,实则不然,把每件小事做好,在潜移默化中,作文的水平就上去了。
还有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一起点评文章,取长补短,在别人的文章里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用他们的亮点,来捕捉自己的弱点。打磨剽悍作品,给别人提见意,实际上自己在成长。只要认真做了,能不进步吗!
最让我们长知识的就是56场分享课,每一场都是这些牛人们的亲身经历,不成长都难。每一天都会在群里看到这些行动之王们的碎碎念,是他们的标绑,引导我们读好书,重践行,常利他。去分享,至此阅读成了我的习惯,每天都在欢声笑语中成长,边玩边学,就这样,我从各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不着原来的样子。
最让我有长进的是猫叔的分享课,他用亲身经历来开导我们,做事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他展现的是一种做事方法,传承的是一种理念,就是要"精益求精"地工作,全力以赴。用他那独一无二的职业风格感染着我们。
通往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越走捷径,就越没路子。
信息大爆炸时代,充斥着耳目的往往是一些雕虫小技,无花八门的广告,许许多多的学习课程,眼花缭乱的经销课,大多数人在迷信这些雕虫小技时,往往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甚至舍本逐末,终究一事无成。但是,恰恰相反,我们的剽悍读书营,在这个领域里的真正精英们,总是目标坚定,靠过人的毅力披荆斩棘、独占鳌头。成功无捷径。这就是我们剽悍读书营的特色品牌。
读书,这条道路成本"高"在;虽难走,但不拥堵;虽漫长,却并非弯路。不走寻常路的人,有时一个"那会如何",往往会异军突起,成就不普通的人生。
3,学会自我谅解
亲爱的老铁们,别再自我批评了,它会降低我们的积极性和自控力。他不仅掏空了"我要做"的能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让我们在诱惑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也就是说,增强自控力的不是罪恶感,而是自我谅解。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吗!
在职场上需要明白哪些东西是死的,哪些东西是活的,手法变通,腾挪空间,不拘泥、不刻板,这样的变通才能活灵活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