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备工作中,李瑞晶所在的东北军区和来自当时华南军区的人分配在一组,相互配合工作。巧合的是,东北军区派出的基本上都是女兵,而华南军区派来的基本上都是男兵。
一群满口东北话的姑娘们,遇到了另一群满口南方口音的小伙子,几乎是语言不通,闹出了不少笑话。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华南军区小组的负责人是一位中等身材,面容清秀,戴着一副白框眼镜的青年,他的名字叫苏醒。
这个名字一听,就不像是原始的姓名。大家熟悉起来以后,详细询问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他上大学做地下工作时,自己改的名字。当时为了安全起见,也是为了保护家人,他连姓氏都改了。
东北军区的姑娘们一打听,原来华南军区的小伙子们基本上都是改换了名字的,只是有些人保留了家族的姓氏,有些人和苏醒一样,连姓氏都改掉了。姑娘们无意中发现,相对于她们自己来说,这些南蛮子都是颇有资历的老革命,顿时有些肃然起敬。
东北军区小组的负责人是李瑞晶。她经常会和苏醒在一起协商工作,进行各种配合。
苏醒虽然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但他为人处事细心谨慎,态度温和。李瑞晶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超强,又聪明能干,他们之间的配合竟然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失误。这令周围的人们和领导颇有些啧啧称奇。
战绩展览会的筹备工作在将近两千名热血青年的积极努力中,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随着工作成果一天天呈现出来,相互配合的年轻人也渐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他们会在工作之余,一起结伴同行,大致游览一下这个古老的城市。他们的足迹遍布以故宫为中心的北京城老城区。近在咫尺的景山、北海是去过最多的地方。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军人,在古老的紫禁城留下了不少带着时代和青春痕迹的照片。
战绩展览会在十月一日正式开幕,展览会展出时间为一个月。从抽调全军各地人员进京,到展览会闭幕,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多次亲临现场,关心和指导筹备、展出工作。新中国所有的党政军领导人,除了毛泽东主席之外,全部都曾莅临现场参观、指导。
那个年代,人心淳朴,官风清廉。年轻人看见诸多高官纷至沓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正常进行。什么警车开道、清场、包场之类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
展览会闭幕之后,大部分借调进京的人员都要返回原来的部队,只有极少数的人留下来,在北京工作。
因为东北军区带队的首长到总政文化部任职,他选了七个人一起进入总政文化部工作。李瑞晶和姚力都在留下来的名单中。她们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属的文化部的工作人员。
在展览会结束前,东北军区的姑娘们和华南军区的小伙子们约定了要举行最后一次聚餐。当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前往预订好的饭店时,苏醒独自一个人率先匆匆离开了北京。
李瑞晶试图挽留他参加最后一次聚餐,他温和的笑着说,自己有急事,必须赶回南方去。他很遗憾不能参加最后的活动了,祝大家聚会愉快。说完,他直接离开了。
李瑞晶和姚力在北京,在总政文化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李瑞晶被时任文化处长的老领导直接任命为他自己的秘书,他笑着说:“小李那一手不比男儿逊色的好字,看着都觉得心旷神怡。”
姚力在文化部担任文化干事,和李瑞晶在一个院子里办公。总政文化部当时的办公室位于一座清朝王府里。虽然房子年久失修,有点儿荒废颓败的样子。但是,描梁画栋的原有风貌依然清晰可见,庭院里草木葱茏,繁花似锦,看着还是很舒服的。
她们俩的一项工作是几乎每天晚上去剧院观摩全国各地进京献演的演出,回来后给领导们写观看报告。
两个女孩子以工作的名义,欣赏了许多别人可望不可及的名家大师的表演。可惜当时她们太年轻,对戏剧表演,尤其是传统戏剧表演理解实在有限。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一些熏陶,也闹了一些笑话。
她们曾经一起坐在文化部专属的贵宾席上,观看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表演他的经典曲目。
因为大师已经不年轻了,轻易不会登台演出,当晚剧场里座无虚席。丝竹管弦响起,嘈杂的剧场中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都静静地看着舞台,期待着大师的精彩表演。乐器声也渐渐弱了下去。
“咿呀~”幕后传来一声还算清脆敞亮的叫板声。这声音在寂静无声的剧场里婉转萦绕,经久不衰。剧场里“轰”的一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碰头彩一浪高过一浪。
李瑞晶和姚力两人一脸懵懂地大眼瞪小眼,在鼓掌喝彩声中面面相觑,互相扯着嗓子大声问:“他们喊啥呢?”、“这人都没见着,喝啥彩呀?”
随着乐器声音再次响起,剧场里的观众安静下来,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浓妆艳抹、戏服绚丽的身影,迈着还算轻盈的小碎步,来到了舞台中间。这个身影翘着兰花指,娇滴滴地说着台词,介绍着自己在剧中扮演的角色。
“呵呵,呵呵。”姚力忽然发出一阵轻微的笑声,在寂静的剧场里显得特别突兀和震撼。她一边笑,一边忍不住对李瑞晶说:“这个水桶样的小姐会有人喜欢吗?”
李瑞晶看看台上大师那已经完全走形了的身材,忍不住也笑了起来:“嘿嘿,嘿嘿,这样子—”
“嘘—”,“别说话!”,“安静!”前后左右的观众同时对她们发出不满的警告。如果不是看见她们是身穿军装,坐在贵宾席上,估计会立刻被戏迷们赶出剧场的。
李瑞晶和姚力两人缩了缩脖子,吐了吐舌头,互相做个鬼脸,强忍住笑意,又装模作样地、正襟危坐地看着舞台。实际上,她们心里满满都是笑意,也无心认真看戏了。
回到文化部,她俩乐呵呵地向领导汇报头天晚上看戏的心得,同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大师的身材严重变形,真的不适合演年轻的女孩子了。她们也不曾隐瞒被观众们嘘的情况,觉得给文化部丢脸了,要自我检讨。
领导对她们的言行并没有认真追究责任,只是告诉她们,要学会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神似形不似”。她俩认真地点头表示受教了,心里却一直很难接受一位年长的粗壮男子扮演年轻俏丽的女子。
她们有机会观赏到的不仅仅是国内顶尖的艺术家的演出,还有不少机会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家表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联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的芭蕾舞表演。
乌兰诺娃是苏联顶尖的芭蕾舞大师,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表演艺术家。她因为当时中苏友好关系,来到北京演出。因为她的名气太大,当时是一票难求。
李瑞晶和姚力在总政文化部工作,是典型的近水楼台。那些年纪稍长的首长、战友们对踮着脚尖,穿着短裙跳舞的演出并不感兴趣。演出的观摩任务又落到了她们俩身上。
带着对芭蕾舞朦胧的向往,对唯美的舞台和服装的好奇,李瑞晶和姚力兴致勃勃地早早来到剧场,坐在贵宾席上等候演出的开始。
这一次,她们俩接受之前的教训,在演出中间没有表现出不懂艺术和没素质的情绪。她们俩安安静静地看完了整场演出,也没有挑剔并不年轻的大师的身材。事实上,虽然乌兰诺娃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已经很不年轻了,但她在舞台上轻盈跳跃,流畅旋转,舒缓优雅地舞蹈,根本看不出来她已经人到中年了。
幕间休息时,李瑞晶和姚力两人悄悄凑在一起,低声评论大师的表演。都说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两个年轻的姑娘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她们只会感叹音乐好听、服装好看,舞蹈好整齐。她们悄悄讨论着,大师转圈那么快、那么久,她的头不晕吗?
她们无意中听到旁边的专业人士评论“托举”如何如何,胆大泼辣的姚力不管不顾地凑过去,瞪着明亮的眼睛好奇地问:“啥叫托举啊?”
旁边的人被突兀地打断谈话,本来有点不悦。他转过身来,看见两个身穿军装的漂亮女孩,睁着亮晶晶的双眼看着自己,心里的不悦立刻烟消云散了。
他热情洋溢地向两位年轻的女军人进行芭蕾舞科普教育,一串串的专业术语飞出来,砸得李瑞晶和姚力晕头转向,根本就是云里雾里的弄不明白。直到演出继续的铃声响起,他才意犹未尽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李瑞晶和姚力不约而同地出了一口长气,心照不宣地相视而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