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雪漠老师的书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牵引,读完之后也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回顾。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常会想起雪师书中的话,不觉甚有道理,愿意去照做,由此观心,让心平和。
大病初愈,整个大脑常陷于混沌的状态。但是安静地坐下来,捧起雪师的书读上几页,内心就会渐渐地平静下来,思绪也会慢慢地聚拢起来,文字也会自然而然在流淌起来。
注重细节
立于人世,总该学会做人。怎样教做人,又如何学作人,这大概是我们一生都在不断追寻的话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这个道理大家常说,也很明白。其实无论自己是如何光明磊落,也要注意细节,避免不必要的障碍和麻烦所招致的质疑和误解。
创造环境
孟母三迁就是为给幼小的孟子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去成长。其实现在教育孩子同样如此。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子。所以环境与父母的表现都将成为孩子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们握着手机,躺在沙发上打着游戏,刷着视频,那孩子最先学会的就是这些;若是余暇就捧起书来读,不时地跟孩子讲讲书中有趣的故事,那孩子必然会对书籍有兴趣,而且会愿意沟通。若想孩子成长为期待的样子,父母首先要要求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这些都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打下基础,而许多思想和行为在孩子心底已生根发芽飞速成长时再去干预,就来不及了。女儿小的时候,我带她去做陶艺,她最怕的是拉坯,因为她年龄比较小,掌握不好力度,一碰便歪,急得她直哭。但是做陶艺的小姐姐手法熟练,很快就能做好。女儿看着成品总是要对小姐姐夸赞一番。其实在见到成品前有个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拉坯,这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可见创造环境要在孩子成长初期,错过了这个阶段,不可能重新来过,因为一切已定型。
常修忍辱
做任何事情有适度,而且要符合礼仪。道理简单,做到很难。但是不管多难,也要努力做到。切忌发怒,常修忍辱,便不会“火烧功德林”。
《人世间》这部电视剧中,孝顺、仁义且事业小有成就的周秉昆最终因为误伤致骆士宾死亡而锒铛入狱。如若当时他能压住胸中的怒火,用宝贵的狱中时光去生活,去陪伴妻子,去教育孩子,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生活中我们也常有发怒的经历,冷静下来,总会后悔当时口不择言,行为冲动,却悔之晚矣。所以做事不可“怒”字当先,时刻提醒自己头脑要清醒,确要发怒,就抓紧离开现场,当心绪缓和下来,内心总会给我们一个合理的决断。
一次就够
孔子都说,朋友做错事时,你要告诉他。但你只说一次就够了,不要反复说。
平时教育孩子,教育学生也是这样,不要反反复复地强调同一个问题,那他们就没有新鲜感了。另外,道理说一遍即可,理解必然顿悟,不理解,强调再多遍也是无用。
当然对待孩子和对待成人也各有不同。孩子可塑性强,如果一种方式不行,可以试试另外一种方法,总有一种是适合的。对待成人,我觉得一次就够了,毕竟他们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个体,说多了,不理解,反倒会厌烦。适可而止就好,不要说太多,言多必失。
今日书摘:
1.“瓜田不纳必履,李下不正冠”,即便自己心里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也要注意细节。
2.养成道义衡量一切的习惯时,你的事业就会越做越大。
3.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她频繁地搬家就是为了给幼小的孟子选择一个好环境。孩子小时候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几乎决定了他未来的一切。
4.不管你有多么高明的境界、多么深邃的智慧,都要有修养,没有修养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5.个人的梦想破执就可以实现,但社会化的梦想却必须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没有群体的认可和支持,你就很难成就大的利众事业。
6.说话要诚信中肯,不要说太多的话,因为言多必失。
7.智者就像寺院里的钟,钟不敲不鸣,智者不问不说。交朋友也要这样,话不要太多。
8.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该说不说,就会失去朋友;不该说却说了,就会得罪别人。
9.说话要尽量地谨慎,而且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信口开河。
10.不要谈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尤其是那些负面的东西。所有事情都在飞快地过去,可你一谈它,就把它的负能量激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