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七月雨季不再来 | 来源:发表于2017-05-05 11:39 被阅读0次

    最近时常走路回家,路过老通扬运河,岸边有数百棵柳树,淡淡的影子,层层叠叠的,在水中慢慢摇曳着。飘荡荡的柳条映着青泠泠的河水,夕阳的颜色从错综和枝条缝里透出来,泻下闪闪的流光。

    柳,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在北半球广泛分布。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即称柳絮,也叫杨花。

    我所知的最早关于柳的诗歌来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是戍边返乡的将士,回想当年出征时,杨柳依依、春光明媚、斗志昂扬,而今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饥渴交加,抚今追昔,描述征战之苦,表达对和平的期望。

    此后,柳成为古诗词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柳的生命力很强,分布范围又广,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样,是最早的报春信使。“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 春》)。柳色如金,柔枝轻摇,梨花似雪,雪海氤氲;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微风拂面;春山润泽,春日融融,绿柳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这是怎样一幅怡然的春光啊!

    自古以来,中国人表达情感最是委婉,而“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的谐音,刚好被善用谐音抒情的文人们赋予了另一层色彩。“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白居易《青门柳》),“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 (唐彦谦《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多少人远赴都城,这一场场的离别将树上的柳枝折取一尽,连春风都消减了。话别了友人,谁又知今夜我酒醒在何处呢,怕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伴着我吧。离别其实是没有色彩的吧,一切的景都幻化成虚无的背景,纵然青青一树也是徒惹伤心罢了,将落的夕阳中,飞絮似灰白的鬓发,飘忽不定,日将落、人将老,在这无常的一生中,我们的相聚又有几时呢?

    关于柳的观感其实都是人的情感赋予的,而柳本身的价值却是更大的。

    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柳叶儿》,作者宋学孟在文中说“柳叶儿救过我的命”。宋学孟的童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柳叶儿当然是苦涩的,老了更是又苦又硬,难以下咽,可就是这样难吃的柳叶儿,作者却“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文章最后说“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一株柳,千百年来,歌咏着美好的春光,隐喻着人世间的离愁别恨,在饥荒的岁月里守着苦难的人们。

    远处的斜坡上,二月兰、山茶、鼠尾草、波斯菊、猫眼草、婆婆纳……谁说不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千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ij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