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处理专业长技思考力/Mind++
这些广为人知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错的

这些广为人知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错的

作者: OutofShawshank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2:20 被阅读81次

    很多人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做出标记、划重点,觉得还不错的话,可能会反复看几遍,直到真正理解它为止。

    很多人在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因为大致都知道1万小时定律,便进行刻意练习,重复地集中性进行训练。

    还有很多人认为,每个人的学习偏好都不太一样,有人适合通过书面接受信息来学习,有人适合通过听课来学习。

    上述的各种方法或者说认识,其实都是错的。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名叫《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在这本书里,11位世界前沿的认知心理学家通过长达10年的脑神经科学研究,一方面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推导出利于大脑规则的科学学习方法。

    一、 不要死记硬背,而是经常自我测试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虽然超过80%的学生是这样学习的。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已经掌握内容的错觉,看上去很刻苦,但是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这里所说的测试,不是应试教育式的考试,而是一种检索,考察我们掌握的知识程度。

    书中有一项实例,说的是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其中一部分学生参加考试。一个星期之后再来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参加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

    测试既能帮助我们发现尚未掌握的知识,其本身还能强化记忆。

    那具体该怎样测试呢?要点有三:一要多次测、经常测;二是低权重,也就是不要让人太有负担;三是要有间隔。

    当然,测试容易让人反感,尤其是那种突击的小测验。但是,正如书中贯穿始终的一个观点所说:有难度的学习,才会有效果。

    二、反复练习不如间隔练习

    书里说了一个实验,是关于投沙包进篮的,考试要求在3米的距离投沙包。

    于是,实验者就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始终站在3米的距离练习,另一组学生一会儿站在2米的距离练习,一会儿站在4米的距离练习,就是不让他们站在3米的距离练习。

    结果从没站在3米距离练习的学生,比始终站在3米距离的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要好得多。

    这个实验想说明的是,这个世界是错综复杂的,但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是孤立的,要想用孤立的知识来应对复杂的世界,就需要把这些知识搭建成复合型的心智模型。

    那具体有三种方法:

    1. 间隔练习

    书中讲了一个实验,一群外科实习医生要上一门课,一共4节,学习连接细小的血管。

    一部分医生在一天内就上完了这4节课。

    另外一部分则是先上1节课回去上班,下一周来上1节课再回去上班,以此类推,每节课间隔1周。

    一个月之后,研究发现无论是哪个评估环节——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活鼠主动脉搏的情况,那些间隔学习的学生的表现,都要好过一次性把4节课都学完的学生。

    这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有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2. 穿插练习。

    所谓穿插练习,是在练习过程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

    在学习一套复杂技能或流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按顺序练习,而是穿插练习。

    比如第一个步骤做完了,练习第三个步骤;第三个步骤学完了,练习第二个步骤。

    虽然这种穿插练习的效率比按照顺序逐一练习的效率慢,但是实例证明,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来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

    因为前者有利于通过辨识不同问题加深记忆,还能培养从多种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3. 多样化练习。

    之前那个投沙包的研究,说的其实就是多样化练习。

    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其实是变相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东西,成功地应用到其他场景中。

    因为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只会被大脑转化成一个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

    但是,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的范围会更广。

    三、 学习偏好不是重点,心态很重要

    显然每个人都有学习偏好,比如有人更喜欢以书面形式接收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阅读书面材料时学得最好。

    书中指出,至少截至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会严重影响我们学习的效果,但是,一个人是“学习者”还是“规则学习者”确实会影响学习效果。

    比如那些做数学题并且能够看到题目背后的规则,且将规则(而不是题目)提交至大脑内存的人,学习效果会更好。

    另外,影响我们学习能力的另一个因素是我们的心态,那些为了自我表现而学习的人,会比较惶恐学习新事物,因为结果可能使他们看起来很糟糕,但那些为了掌握技能而学习的人却不考虑是否会失败。

    总的来讲,这本书前面几章都避免使用中规中矩的写法,而是列出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的主要观点,并辅以案例进行讲解,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找到应用这些结论的最佳方法。

    这种写法的好处呢是正好践行了书中介绍的间隔式、穿插式的学习方法,坏处呢会显得结构松散,有点啰嗦。

    不过,最后一章把有关学习策略的建议做了个汇总,生怕大家没有抓到重点,也算是颇费心思。

    这本书连续4年蝉联美国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不光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培训者乃至终身学习者,推荐受用人群一读。

    当然,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但是每个人的学历背景、所处人生阶段、学习资料不同,所以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些广为人知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错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m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