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六天没有进行打卡了。这六天中,我处于逃避、矛盾、纠结、失望、疲惫、自责和尝试阅读失败之中。有两天,我极度疲劳。恰好,我参加了刘老师和吴迪老师的直播,向她们求助。刘老师给了我方法:每天坚持十次深呼吸,用意识扫描身体各个部位,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发自内心地接纳各种情绪,与各种情绪和谐相处。吴老师道出了我疲劳的真正原因:我内心在矛盾、纠结和拉扯。心里疲劳是自己在耗费自己的心神。的确,一直以来,我都是焦虑内耗着,内心愿望与现实落差巨大。之前,没有人可以帮助我,点醒我,助我脱离苦海。所以,我很珍惜与刘老师和吴老师的相遇。
今天,初读了这章书的内容,我没有太多的印象,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跟随刘老师的思路进行了一场关于情绪的旅程。于是,我回过头来再次浏览一遍黑体字和回忆全文。我发现刘老师在这章正式开始之前写了两个她与她的儿子互动的故事。大概的是刘老师在5岁儿子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还有,春寒料峭时节,刘老师陪伴3岁儿子骑车2.5公里时,她儿子的兴奋快乐和她自己的体验与表现。而正式讲情绪的第一章全都是关于消极情绪的内容。什么结构失衡,功能失调引发焦虑情绪,早期安全感的缺乏是形成基础性焦虑情绪的根源和消极情绪来源于心理落差。
我心中的疑惑是:为什么刘老师在正式开始前要以具体事例写积极情绪,而正式开始的这一章却是消极情绪的来源?我猜测:或许是刘老师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积极情绪的好处,想让我们也体会这种积极情绪和它带来的好处。而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有这种体会。所以,她在讲情绪的时候先分析消极情绪。也许,她想帮助我们找到消极情绪的来源,从根上消除消极情绪,找到培养积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帮助普通的焦虑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