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来了一个灵感修好了脑子的一部分,也顺便回答唐老师的问题。
关于认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与做法。或者叫做算法。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算法。
说到认知就想到几个人际交往中有趣的互动。
一个叫认同感。
我们通过话语与人沟通最终就是想解决认同感这个问题,被认同,就会心情欢畅,感觉找到同类,有默契,心有灵犀,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自己价值感也得到提升。如果意见相左,就会力图去说服对方。
所以另一个互动叫改变(对方)
人类折腾最久最苦闷的一件事就是忙于改变他人,包括改变世界。
大道理都懂。
落实到简单的人际交往实践却常常入戏太深。
一方常常会因对方指责自己过于固执而不能释怀。
另一方会因为自己观点或需求不被认同未被满足而耿耿于怀。
崔永元曾经说过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言自语,自得其乐,不求认同,也不去辩论。
三毛说过朋友之间亲人之间都没有权利向对方要求什么期许什么。
我们总是对对方寄予过高期待,需要在他人身上求认同,其实,真的大可不必。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无需改变。
我们完全不必因被贴了固执的标签而不肯放过自己,只要我们没有用自己的固执去绑架他人的认知。
你们也无需因为我的固执而对我不满意,只要我并不曾干涉过你认知中与我相左的固执,也未曾试图去改变你的生活。
每个人有权掌管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我们的认知从未出生前可能就已经有差异了,让我们彼此欣赏尊重这点不同,世界就很和谐了。
让我们与自己和解
让我们与他人和解
让我们与世界和解
从此不再说服什么
从此不想改变什么
从此不为他人做决定
心安好
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