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个国家将近一年了,还没有参加过当地人的婚礼,最近刚好有一个当地朋友盛情邀请我一起去参加她表妹的婚礼,就想体验一下。不过刚开始我得知婚礼要在晚上六点之后才开始的时候,就打起了退堂鼓。因为毕竟这边晚上不太安全,我一般晚上不会出门,更何况等到婚礼结束就半夜了。朋友好像也看出了我的顾虑,就主动跟我说让我别担心,她们会开车接送的。盛情难却,又出于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好奇就答应了。
当天下午,朋友和她弟弟六点才从家里出发,到我住的地方将近六点半了,天色有些黑了,昏黄的路灯都已经亮起。在车上朋友跟我说她表妹在加拿大那边已经举办过一次西式的婚礼了,这次回国过年适逢亲友都在就又补办了一场传统的婚礼。
到达婚礼地点的时候已经七点了,这时我们看到门口只停了三五辆车,朋友的弟弟松了口气说看来我们到的不算晚,朋友无奈的对我说:"This is Africa, we've already got used to this."(这就是非洲,我们早就习惯了)。我附和着笑了笑,心想这边的时间观念我也早已领教过许多次了。这时朋友的弟弟拿出了一件很宽大的浅蓝色长衫套在了身上,对我说,这是这边的传统服装,这种衣服代表身份和地位,虽然很热但我还是得穿着(朋友的弟弟刚从加拿大回来不久,那边正是冬天,对这边30度的温度还不是很适应)。我摸了摸衣服的料子,嗯,手感不错,感觉是纯山羊毛做的。还好之前我客户有帮我定制过一套非洲的传统服装,今天也算是用着了。于是我们一起进到举行婚礼的地方了。
这里应该是是朋友表妹的家里,走进门是一个小的庭院,左边看到请了DJ,边上放着电子琴,打碟机,音响之类的设备,右面搭起了非式帐篷,下面摆满了桌椅,都用白色的桌套椅套罩着,布料上还有金色的线镶边,显得美观大方,桌上也早已摆放好了酒杯,刀叉,食盘等餐具。
再往前走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一楼进门便是一个大厅,四周摆放着沙发,中间有几个小木桌。有些宾客已经落座了,朋友一一带我介绍了在场的亲朋好友,我逐个打了招呼问好。大多是握手问好,不过也有特别热情的见面跟我行贴面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的年轻大小伙,虽然之前也有过这种经历,不过每次行贴面礼还是有些许小尴尬的。
宾客被安排在靠近主客厅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跟外面一样放满了罩着白色布料的椅子。两个房间是相通的我们坐在这里可以看到主客厅里发生的一切。
我们坐下后不久,新郎就过来了。新郎是一个加拿大人,今天他也穿上了具有非洲特色的服装。朋友的弟弟跟我说,今天我们可以叫他lucky man。新郎跟我们一一打过招呼之后,正好坐到了我的正前方。他看到我一个中国人到场感到很惊讶,于是便和我攀谈了起来。他跟我说他很喜欢旅行已经去过了很多个国家,一直想去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去过,他说他很喜欢历史文化感很厚重的地方,让我给他推荐几个中国的城市等等。之后边上其他人也加入了讨论中国的话题里来了,我们谈到了中国的饮食,交通,电子支付甚至还有雾霾等,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在加拿大,我们还聊起了最近的华为事件,他们都表示很遗憾。聊了一会儿婚礼就准备开始了。
在婚礼准备开始的间隙,朋友的弟弟对我说,因为新郎的父母和家人都在加拿大,离这里太远,所以这次的婚礼,他们都没有过来,于是便找了当地有名望的人暂时代替新郎的父母。
婚礼终于开始了。婚礼全程大家都说的法语,作为法语入门级选手,我表示只能get到一些零星的字眼,还好朋友的弟弟坐我旁边,全程给我做起了交传,让我很是感动。首先由双方的家长发言对到场嘉宾致谢并发表自己的一些感想。然后婚礼就进行了下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倒特别像是新娘方想尽各种方法向新郎方要彩礼钱。首先,采取的是温和的策略。先是向新郎一方各种暗示自己家里面没有钱,然后等待新郎一方做出表示。初步表示完之后,新娘一方又会出各种问题进行刁难,如果没有办法完成,就要再次给钱,有点像国内结婚接亲时伴娘团刁难伴郎们一样,达不到要求就给红包。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新娘一方会找几个年龄相仿的女子,给她们从头到脚都披上白色的衣服,还戴着白色的头巾遮住脸庞。然后有人会依次一个一个把他们带出来。每次带出来一个新郎就要猜这个是不是新娘,不是的话就带进去下一位再出来。朋友的弟弟跟我说如果新郎猜错了那便是不得了的事情,新郎一方就要再出很大一笔钱才能够继续。每次辨认完一个之后,那个人将会被领回去,然后又另外有人再出来。还好对方对新郎算是手下留情,找的几个假新娘跟新娘的体型差别还是蛮大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辨认。等到第三个的时候,新郎就成功地辨认出了新娘。
以下是穿着白色衣服的"假新娘"。

成功的认出了新娘之后,在座的宾客都很高兴,大家走到一起,围着新娘一块儿唱歌跳舞。在唱歌跳舞的时候大家还会不断的给新娘送钱表示祝福。
之后就到了仪式最后的环节,就是双方的长辈进行最后的商议。在约定完之后,双方的长辈都要喝当地的一种酒法语名叫 vin de palm,可翻译为棕榈酒,在喀麦隆文化中婚礼上必须要喝的,意为达成永恒的约定,朋友的弟弟跟我说,他的老婆是一个有轻微洁癖的人,每到这种场合,大家就共用一个酒杯,她就很难忍受。不过这次双方长辈都喝完之后到宾客喝的时候,朋友单独去给我拿了酒杯过来给我倒上,让我尝了一下。整体来说味道还是比较温和的,没有特别大的酒味。朋友告诉我,这种酒刚开始取下来的时候是很甜的,现在放了一段时间之后甜味都没有那么浓了。于此同时还要吃当地的一种特色的果子叫做kola(可乐果)。在中西非文化中可乐果也是要在重大场合都必须要吃的,这种果子刚入口特别苦还很涩,不过过几分钟后就有些甘甜的回味,具有提神的功能。
下图为棕榈酒,是直接从树上取下来的液体,自然发酵,口味更接近苹果酒一些。

可乐果,这是已经掰开的,原来的会更大一些。

这些程序都完成之后我们就出去准备用餐了。新郎新娘是主角,他们在靠大厅门口的第一个桌子的最前端相对而坐,其他宾客也相应入座。首先是上酒水饮料,每个餐桌分别会放一瓶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其他还有啤酒,可乐,雪碧和一些其他饮料,个人可随意挑选。之后到了用餐时间,第一轮是自助沙拉,一个桌子上放满了切好的各种蔬菜和煮好的鸡蛋,旁边配有法棍面包和调好的沙拉酱,自己可随意搭配。取餐的顺序也是先新郎新娘那桌去取,剩下的宾客依次排队用餐。
在用餐期间,会有专门的歌手一直唱歌,歌曲以当地歌曲为主,整晚下来我也就只听到了一首熟悉的法语歌《EN CHANTANT》。由于宾客都是来自不同的部落,他们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歌曲,所以每当歌手唱到自己部落的歌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兴奋,跟着一起摇摆身体并一起合唱,还会给歌手小费,给钱的方式也很特别:直接把钱贴到歌手的额头上。看了下给的小费从五百郎到五千郎不等,粗略估算相当于人民币五元到五十元,这样下来歌手一晚上也可以收入几百人民币了,以当地每月600元的平均工资来讲算是收入颇丰了。我问了下朋友,这个歌手真的会那么多种方言吗,她告诉我她也不信,应该只是他强行记住这些歌的发音,而不是真的会这些语言。她接着说因为她父母从小很重视她们以后的成长,就只让她们努力学习法语,并没有教他们本部落的语言,导致现在她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太懂,现在她们已经重视这个问题了,开始培养自己的孩子学习自己的部落语言了。
等大家沙拉冷餐吃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上正餐了,相对于刚才的蔬菜沙拉,正餐就丰盛多了。有炖的牛肉,羊肉,烤鱼,烤鸡,和烤肉串还有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当地传统食物,主食有大米、烤plantain(中文叫大蕉或饭蕉,外形类似于青色的香蕉,但体型更大,是非洲人民一种重要的主食,一般会切成片之后烤或者炸之后吃)和yammy(木薯加工而成的一种主食,角色类似于北方的馒头)。朋友在吃饭前善意提醒我不要吃太多我不熟悉的,怕我的肠胃受不了,由于之前有过犯肠胃炎的经历我还是稍稍收敛一些好奇,只选了些米饭和肉,其他的只稍稍夹了一点尝一下味道。总体来说味道都还可以,最喜欢的还是烤肉串。不过让我用刀叉吃烤肉,尤其是我还是夹的烤鸡翅,真心是的吃的很累。正餐完之后就是一些菠萝,西瓜等饭后水果了。
用餐结束,客人就开始陆陆续续离开了。这时已经十二点多一些了,的确很晚了,朋友也催促弟弟赶快回去。走之前我们向其他人也一一告别,新郎和新娘还对我特地带了礼物表示感谢。
在这边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习俗差别也很大,这次因为双方已举办过婚礼,而且一方又是加拿大人,所以这次婚礼总体相对来说还算是简单,据说这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举办婚礼就更为复杂了,希望以后有机会也可以体验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