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国风·卫风·河广》
5月13日,星期一。
出院的这些日子,大约能坚持做的就是在直播间读书了。
我喜欢阅读,因为阅读让我快乐。
这种快乐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年,母亲早逝,哥哥姐姐上学,我能回忆起的幼年的事,便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某个角落里看书,至于什么书完全不记得,但记得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会有一点点心酸,但那时候,一个小孩子懂什么。
等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能看很多童话书了。小时候住家属院,一扇大门里,有两排红砖瓦房,中间是一条用砖铺就的路,院子里大约有十几户人家,每家自然有小孩子,那些孩子和我一起玩的原因大半是因为我会讲书上的故事给他们听,他们也会带着我玩捉迷藏、过家家之类的游戏,有时也会带着我踩着梯子掀起红砖瓦房的瓦,那底下有时会看到小麻雀的窝,伸进手去有时能摸到鸟蛋,有时也能抓出一只光溜溜的没有毛的小鸟,我们几个孩子会一起欢叫起来,我总把这种快乐归结为阅读的功劳。上初中的时候四大名著、镜花缘、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的书都囫囵吞枣的读过了,更不要说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安度生童话还有希腊神话故事等等,阅读给我带来的世界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对那时的我来说有点夸张,但作文水平确实实实在在的有提高。上数学课的时候偶尔会把书放在桌下偷偷的读,那时候数学老师是个上海人,提问之前有个口头禅,每次她说的时候我都认为是在叫我的名字,偷看故事书的时候会懵然地站起来,老师和同学都会惊奇地看着我,我周围的人会笑出声来。我那种小心翼翼、一心好几用阅读的快乐他们怎么能体会。
高中、大学时阅读的快乐来自于与作者的思想碰撞,看着前面的内容,会很自然地猜测后面的章节,也会随着作者的笔端心潮澎湃、情绪起伏,哭过、笑过,深深的迷恋过。
工作以后阅读的快乐是深沉的、被隐藏的,往往是工作遭遇挫折时大量地读书,内心的委屈、不甘会在阅读的启迪中释然,也会在阅读中沉淀、积攒力量,内心成长的快乐就像破土而出的小树苗。
退休以后,阅读的快乐就像反刍,一些书再看上几遍能看出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有了很多瞬间的领悟,朋友有时会问直播间的流量怎样,管他呢!我的初心不是想把家里的书通读一遍么?静心读书的快乐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阅读让我快乐,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让我选一辈子都要做的几件事,阅读必定是其中之一,它让我快乐的同时让我不断地成长。
上面这段文字可以加一个题目:《阅读让我快乐》。
5月14日,星期二。
开车去老年大学上流行音乐演唱课,我的小mini也快憋坏了,也得时常地遛遛它,不然蓄电池又会出问题。已熟悉的几位同学看到我很关心地询问我的身体恢复情况,这也是上老年大学的意义吧,从一个群体分离出来又有了一个新的群体接纳你,会找到一种新的归属感。
复习韩红的《千年之约》,老师在看到我们的情绪不能及时调动起来的时候花了一些时间给我们讲了《歌手》节目和菏泽南站的郭有才,他激情澎湃地讲着,我茫然不知他讲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这么激动。
上完课去意大利餐厅拿我忘记在那儿的拍立得照片,在食集吃面的时候,我坐的长条桌的另一端是两个时尚的女孩子,我从她们嘴里隐约又听到了《歌手》节目,我歪过头:“小美女,你们说的《歌手》是哪个台播的?”那两个女孩子扭过头说“湖南卫视”,过了片刻有一个女孩子又扭过头和我说:“是网络直播”。
回到家,我拿起手机打开抖音,开始刷“菏泽南站”,不刷不知道,一刷吓一跳。郭有才一天直播有66万人观看,周围人山人海,更有数不清的蹭流量的主播。
这个时代依然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融入就会被边缘化,就像我的老一辈不会开车、不会线上支付,生活在这个便捷的时代反而增添了很多不方便,自己要加油呀!
5月15日,星期三。
读毕淑敏的《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会在某个篇章被治愈,无论她自己的故事还是她的来访者的故事。
晚上和倾听师的同学进行模拟演练,在做完案例的时候这个同学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问我在这样情况下我会怎么做?我把她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案例,共情、开放性的问题、澄清技术、情感反应、情绪评估……我听到她的哭声,克制住自己的移情,直到她渐渐平息下来,再看表时,已经是晚上11:30了。
也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当你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要学会求助,要挖掘自己的资源寻求他们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你可以选择倾听师和心理咨询师,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