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张飞的印象大概是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是一个极仗义、性耿直、急脾气、好冲动的形象,这恐怕是受了小说和戏剧的影响。历史上的张飞,勇则勇矣,但绝不是个“愣头青”,作为刘备手下重要的将领,常年带兵征战,不可能是个脑子里没货的。非但有货,或许还有些文艺细胞,据传张飞擅长作画,尤喜画美人,书法也是不错的。
张飞早年和刘备、关羽结识,《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备待二人“恩若兄弟”,《张飞传》里说关羽比张飞稍长几岁,“飞兄事之”。这是史书的说法,“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里的,需区别视之。但无论如何,三个人的关系甚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刘备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非但为刘备和关羽讨了封,张飞也是有份的,被拜为中郎将。汉代武将的编制很有意思,最高的是大将军,往下有各类将军、中郎将、校尉之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军衔制度。前面还要加上各类的号,以为职位和职责的不同,比如我们熟知的,骠骑将军(第一任是霍去病),五官中郎将(曹丕曾经的职务),折冲校尉(孙策曾担任过)等,东汉末年的时候,这些号就有些杂乱了。张飞的中郎将,大概算是一个中级将领的军衔,没有加号,在当时应当只是个虚职。
官渡战后,刘备去荆州投了刘表,曹操回过头来攻打荆州,刘表病死,接任的刘琮投了降,刘备乃南奔去联合孙权。曹兵追赶甚急,刘备扔下老婆孩子跑了,留张飞断后。至当阳之长坂坡,张飞身率二十骑,“据水断桥”,横矛立马,怒目圆睁,大喝一声:“某是张翼德,谁敢来决一生死!”这就是《三国演义》所谓喝退曹操百万兵,从小说的角度当然是很精彩,但从史学角度,我们不妨做一点冷静的分析和讨论。曹操率军追赶了一日一夜,这种日夜兼程,应当只是骑兵,所以百万兵是夸张的,这种情况,一般是率小队骑兵追击。纵然如此,亦可见张飞之有勇有谋。就算小队骑兵,比二十骑应当是倍之不止的,张飞一马当先,可见其勇;砍断了桥,这很关键,曹操的骑兵看着对面的猛张飞,恐怕谁也不敢轻易下水渡河,正常第一反应是会犹豫的,这至少是争取了时间,此可见其谋。临危不惧,临危不乱,这是大将风范!
曹操从赤壁败退,刘备趁机收取了荆州许多地区,张飞主要负责经营南郡,封新亭侯。这是张飞首次被封侯,虽然只是个亭侯。刘备取益州,张飞随诸葛亮一路从水路西进,分别攻克了诸多郡县。到了江州,生擒了刘璋手下的大将,巴郡太守严颜。江州大概在今天重庆的位置,相当于蜀地东方的门户,张飞此战,可以说是扫清了东路军去合围成都最大的障碍。张飞先是呵斥严颜,说:我大军来了,竟然不投降,还负隅顽抗!严颜大义凛然,义正严词,说:你们侵夺我州郡,我们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一听怒了,拉出去砍了!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有什么好发怒的!张飞至此很是钦佩,“壮而释之”,放了严颜,然后“引为宾客”,如此礼遇,便收服了严颜。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义释严颜”。我们看这一段,张飞对严颜的态度,他起初是真的要杀严颜吗?还是使用的攻心策略?打江州遭到这么严峻的抵抗,张飞方面应当是费力很大的力气,虽然打下来了,但张飞肯定是恼火的,总要给严颜一个下马威。攻心么,也许是有吧,至少罗贯中是这么认为的。《三国志》里说张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不管初衷如何,张飞看到严颜这样的忠诚刚烈,肯定是生了爱才之心,且严颜的归附,也给刘璋方面其他的将领起到标杆模范的示范作用。
成都定后,张飞被派去镇守巴西郡,亦即巴郡以西的地区,这就和曹操在汉中的驻军有了接触。曹军在汉中的将领是夏侯渊和张郃,张郃想攻下巴西郡,和张飞相持了五十多天。张飞亲自率领精兵万余人,绕山道去夹击张郃军,山道狭窄,张郃大军前后不能相顾,于是大败。张郃只剩下十余人,匆忙逃回了南郑。这又是张飞有勇有谋的一次体现!较之当年的长坂坡,这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将领的军事指挥才能,因地利而出奇兵,这是深谙兵法之道。
刘备称汉中王,张飞被封为右将军,和关羽、马超、黄忠并列为四大将军。没有赵云,“五虎上将”的说法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称帝后,张飞进封车骑将军,西乡侯。在征讨东吴的前夕,张飞为账下将所杀,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张飞之死,和他“不恤小人”是有关的,刘备早先就劝过他,说:你身边这些人,你刑罚鞭打他们,却又留用,这是取祸之道。张飞听了仍然不改。刘备听闻张飞被杀的消息,只说了一句:“啊,张飞死了……”,无力多言,只留下无尽的惋惜和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