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自由纵观历史,许多文人政客都在为人的话语自由而呐喊,奋斗,甚至牺牲自己,让人为之动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拥有话语自由,说着想说的话,做着想做的事。
外界和他人对我们的强制性干预越来越少,看起来我们像是越来越自由。
然而当我们开始摆脱他人对我们自由的拘束的时候,却常常没有意识到还有另外一样东西给了我们更加隐秘、封闭、严格的牢笼——我们没有觉察的自己内心的规条。
你以为你是自由的,实际上你可能已经被你的规条所绑架。
因为你面对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有固定的反应,难以挣脱自动化反应的牢笼。

比如你在面对不能把握的事的时候,你可能本能的选择不敢去做,静观其变,想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去做,然后错过,然后下次又错过。
比如你在面对权威的时候,你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却难以表达,第一万零一次遇到权威,你不过是重复了第一次的不敢表达,没有质的变化。
比如当你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被规定可以或不可以,你会先想到会不会这样不好而不愿意去做,除非有人告诉你:这是可以的。因为你那么害怕犯错,除非你确定是对的,你才愿意去尝试。
比如你明明对某人某事很生气和怨恨,但是你却告诉自己不能生气,因为他很重要,他很爱你。所以你在他面前从来不会表达你正常的生气,甚至,你压抑到不让自己意识到。
比如你想尝试一件事情,但是你的家人、你所谓的道德都不允许你有这种邪恶的念头产生,于是你强迫自己:不要这么想。可是你做不到,你就更强迫。
这些都是你内化到骨头里的隐性的或显性的规条。
它们像看不见的枷锁一样规定了你面对不同的情境应该如何去说,应该如何去想,应该如何去做。
世界上有一种方法让监狱里的人从来不知道越狱,那就是让这些人不知道他们生活在监狱里。世界上有一种监狱不需要围墙,却能把人死死困住,那就是把这个监狱装进人的心里。人生来是自由的。
萨提亚写了一首《五种自由》的小诗阐述了她对人的主体性应该是自由的这一观点,她主张人应该实现这五种自由:
自由地去看和听存在于这里的一切,而不是那些应该存在、过去存在或是将要存在的;
自由地去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表达那些你应该表达的;
自由地去感受你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感受那些你应该感受的;
自由地去要求你想要的,而不是永远等待许可;
自由地代表自己去冒险,而不是仅仅选择“安全”和不捣乱。
我们怎么失去了自由?人生下来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
但是从小我们的家长就教育我们很多禁忌和“应该”,使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成为了家庭的一个牺牲品。
当小孩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恐惧,他甚至连自我意识都没有发展起来。他跟随着自己的感觉,跟随着自己的心去做他想做的事。
婴儿是最大的哲学家,最真实的人,所以两千多年前老子才呐喊出“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号召人生的目的就是回到婴儿那样自由的状态,那是一种大的德性。
回到生命最初本源状态,不是要回到幼稚和单调,也不是要故作天真、自陷于某种宗教的约束;而是要努力减轻生命的重负,寻找成长和再造的多元的可能性。
生命中有了很多重负,让人失去了与最初生命力的连接。
这些重负就来自于我们幼小时候的禁忌。
爸爸妈妈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为了尽快把他们人生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为了让我们跳过童年和幼年的学习、直接像成人那样思考,他们把这些经验采用了最直接的方法强加给我们:
当我们受了委屈而哭的时候,会被指责:不许哭。
于是我们学会了哭是可耻的,人是不该哭的,人是不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如果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全世界的人(妈妈那时候代表了全世界的人)是会不高兴的,这样他们就不爱我了。
所以我只能表达该表达的感受,而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长大后,我们学会了在亲密关系面前、在陌生人面前,我的愤怒、委屈、害怕、担心、恐惧,都不可以随意表达,我只能展现我好的一面。
这是第一个枷锁。

当我们想去自由地探索世界,想把世界(整个房间)铺满玩具完成占领的时候,会被指责:不许乱摆,听话!于是我们学会了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被允许的,于是我们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学会了尝试性学习:
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并且,还学会了只有在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做事情。
不被允许的时候做了,就会被冠上“不听话”而被打板子。
长大后,妈妈的话已经内化到了自己潜意识里,我们形成了对自己的标准:
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被允许的才做,没有说明被允许的就不该做。
这是第二个枷锁。

当我们开始学习知识和词汇,把玩着“卧槽”和“草泥马”等字眼的时候,我们突然被限制:不许那么说!当我们开始懵懂“我从哪里来”却得到个“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答案的时候,当我们开始询问妈妈关于她的过往的时候,我们都得到了很多禁止。
于是我们知道了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不该看,有些东西不该知道,有些地方不能去。
这又是许多枷锁。
然后我们长大,被着这些枷锁,构建了世界上最完美的监狱,困住了我们的生命能量。
让我们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依然等待着一个权威、神、标准答案、妈妈角色的允许和给予。
在雕塑中,萨提亚会这样呈现:把孩子的雕塑用布条把他的眼睛蒙起来,把耳朵挡起来,代表了“不能自由的看、听”;把他的嘴巴用胶带粘起来,代表着“不能自由的说你想说”,把他的手和腿都绑起来,代表着“不能自由的做你想做,不能自由的到你想去的地方”。
如此通过形象雕塑的形式,呈现父母是怎么给孩子施加枷锁的,怎么用“听话”和“不许”绑架了孩子。

据说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
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然后不同国度的学生展开了不同的讨论:
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
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
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拉康有一句名言:“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
当我们被这些规条所局限,所控制的时候,我们与人的连接就会失去。这时候不是我们在说话,而是这些潜意识里关于规条的话语控制了我们,代替了我们的意志力来行事,它们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也就是“话说人”。自由就是拿回话语权。
你来掌控自己,使用规条来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让规条控制你。

我是汤丽兰,专注0-12岁儿童心理研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提供亲子课程,父母课堂,心理咨询,青少年训练营,演讲口才训练,微信:tang-zkyxls
如果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提问。我会解开你的疑惑,让你育儿不再迷茫。欢迎新老朋友一起聊聊养孩子那些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