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1李宝璐(杏仁儿)
我遭遇最为严酷的磨难,是在五十七岁的时候,我的二十五岁的二儿子,在经历了长期的心理疾病之后,自己结束了生命。我感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全都是错误的,完全陷入了抑郁的状态,什么事都不能做的日子维持了一个月、两个月。大概是过了三个月吧,心情有点平静下来,就走进了附近车站大楼的书店里,平时我都只是在小说或是纪实文学的区域,看看新出版的书,可是那一天,当我意识到时,已经站在了绘本专柜的前面。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在无意识之中,怀恋起儿子们小时候给他们读过的那些绘本,想看一看昔日的那些绘本,是否现在依然摆在书店里,希望能与它们重逢。
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持、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
——柳田邦男
以上是《绘本之力》的作者之一柳田邦男先生在《与生命共鸣的绘本》中谈到的。那时的他还无法从丧子之痛中走出,回想起儿子年幼时,父子共读绘本的时光,他忍不住拿起一本绘本,翻动书页的时候,追随着遥远往昔的乡村校舍和孩子们生活的情景,他的心突然穿越时空,飞向自己的少年时代。于是,在绘本图画的后面,他少年时代的情景接连不断的呈现出来。书读到此处,我想起了那本叫做《断喙鸟》的绘本。
在绘本讲师的考核课上,邻桌同学抽到的题目是一本通篇颜色暗淡的《断喙鸟》。拿到这个题目后同学脸上略显忧伤,说这是本并不欢乐的绘本。我快速翻阅一遍后,傻乎乎的对她的担忧表示认同。 这本绘本讲述了一个整体基调都不是很高昂的故事: 一只原本飞翔姿势优美敏捷的年幼麻雀不幸断了喙,没办法和其他的麻雀一同抢食了。当它陷入无人帮助的绝境时,一位流浪汉出现了,慷慨地将捡到的面包分了一半给它。从那以后,他们便惺惺相惜、相依为命。作者 纳桑尼·拉胥梅耶(NathanielLachenmeyer)是美国的知名作家 。他二十五岁那年接获罹患精神疾病,离家多年的父亲死讯后,开始追溯父亲流离街头的那段岁月,书中的断喙鸟最终陪伴流浪汉的和谐画面也许是作者在以他的方式去陪伴父亲吧。
同学讲完故事后,我仍沉浸在略显忧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指导老师对着断喙鸟的插图向大家提问:断喙鸟看到了一个很大块的面包屑,飞上前去,你们觉得它能不能吃得到?以成年人的角度再去看这本书,你们是否有其他的感想?
老师短短的几句话,话就像催眠大师手中摇摆的钟表,猛然就将我带入了图画中!
断喙鸟见到流浪汉的时候,
看到了他心里的断喙。
陌生人对断喙鸟说:我们是同类啊!
电光火石间,我险些当场落泪!
从怀孕到生子,身体和生活的变化不再能够适合原本的工作方式,我从一个像陀螺般繁忙的职场女强人成为了一位看起来时间自由的全职妈妈。尽管已经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适应角色的转变,但很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情绪像绘本中的灰暗色调,总是无法高涨起来。是啊,断了喙的小鸟,看起来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伤痛,面对现实的无助,尝试多次仍无法成功的失落,绝望后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多么像初为人母的职场女性!工作之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获取收入的方式,更是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源泉。那块触手可得的面包屑,与美味的盛宴相比,即使无比普通,但在小鸟眼中,那是生活的必需品。断了喙的鸟无论怎么努力,多少次的尝试,依然无法将面包屑衔起。看着灰暗画面中那块面包屑,我努力不让眼泪滴落。
这就是绘本的力量,平凡的图画拥有摄人心魄的神奇力量,将人瞬间从现实带入图画中,而图画中的爱与希望也可以瞬间从书页中沁入读书人的心里。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当你看到流浪汉用残存污垢的手指拾起面包,断喙鸟伶俐的跳上流浪汉的指间,画面颜色虽然暗淡如初,但你一定会发现每个在绘本面前的人脸上都挂着微笑。
那微笑中,有舒心,有喜悦,有希望,还有每个人未来的无限可能。
最后借用柳田先生的话与各位共勉:如果大人不总是把绘本置于身边,不经常亲近阅读,怎么有资格劝说孩子来阅读绘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