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年疫情前,我们大学同学聚会。
之前,我和王班长商量,能否把恩师董先生和郑先生请来?
果真,王班长请来了董先生和郑先生。为了这次聚会,我专门买了两条大红色的羊绒围巾,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董先生和郑先生。
董先生已经89岁高龄,郑先生也有87岁了。两位先生依然精神健硕。大家欢聚一堂,热闹开心。同学们无不说起当年上学的事情。
董先生,是福建人,虽然在北京求学、工作、生活了多年,但董先生说话还总是带着一丝闽南的口音。
董先生叫我名字时,他发bin字的唇音,发不清楚,总是像在发bing一样。
于是班里的同学,特别是男生们就叫我“老兵”。
我特地问过刘兄,为什么要叫我“老兵”?
刘兄告诉我,老北京话中,“老”字有最小和疼爱的意思。比如家里最小的孩子,家里人会称为“老疙瘩”、“老闺女”等。
我在班里年龄是倒数第二小的,除有个女生比我小三个月外,就算是我了。而我在班里又比较活跃,所以被大家“尊”以“老”字。
董先生教我们高等数学课。董先生是个极为认真严谨的人,董先生在黑板上写板书极其整洁美观。董先生画圆从不用圆规,只是轻松一画,就是个标准圆呈现在黑板上。
董先生画直线也是不用尺子,向右一拉,一条直线笔直笔直的。
董先生在数学课上没有一句废话,听课时必须全神贯注,否则落下一句话,就接不上荐,听不明白了。
上董先生的课,我的笔记也跟着写得十分清晰整洁。
有个学期,学校给我们班安排高数课两节课连在一起上,上完一节课,大家纷纷趴在桌子上休息,脑细胞被耗尽了一样。
董先生对我说:“好像吹了哨子一样,大家都趴下了。”
我看看班里的同学们,的确如此。于是说:“上您的课,太费脑子,眼珠子都不敢错。”
董先生笑笑说:“是嘛?咱们进度紧张,想给大家后边多留些复习时间。”
董先生上课,每节课中间只擦一次黑板。先生的板书一定是专门用心设计过的,或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
我不禁感叹,董先生已将板书写成了艺术品。
大一的期末,我患了重感冒,发高烧39度多。当时正值期末考试复习阶段,虽然医院给我开了假条,但我仍是不敢休息,坚持上课。担心落下复习课,因为董先生在复习课上会专门讲解解题的方法。董先生的解题思路很宽阔,常常一道题能讲出五种解题思路。所以,我咬着牙坚持来听课。
董先生看着我满脸通红,无精打采的样子。课间时就对我说:“回去休息吧,好好休息。”
我的同桌张兄说:“咱们老兵在发烧呢,怎么劝,都不回去。”
董先生说:“没关系的,落了课,回头我给你补。”
其实董先生对班里的每个同学都是一样。
班里有个女生,基础较差,高等数学学了一年,就是不开窍。董先生多次给她补课,也让班里的其他同学给她补课。
为的是不让班里任何一个同学挂科。
高等数学是我们的主课,大家又都喜欢董先生。因此大家比着做题。
我把做高数作业当成探秘游戏一样,充满了极高的兴趣。课后先看董先生的课堂笔记,再看教材。思考董先生的例题与教材上例题的差别和对某一定理、结论的阐释。然后再去做题。每当解出一道难题,就如获至宝般的喜悦。
我们当时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樊映川编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共上下两册。其中共有习题2438道。我做了2411道。课代表豆豆做了2413道。
后来董先生说有几道题太费时间,忽略掉吧。我们才放弃了向2438的冲刺。
董先生会拉二胡。有一年,班里开新年联欢会,董先生也出了节目。董先生坐在班里围成的圆圈之中,拉了《二泉映月》。那琴声如泣如诉,阿炳那艰辛的历程和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我毕业时,学校打算让我留校,担任校团委书记。我征求董先生的意见。董先生建议我从事教学工作或是专业工作。因为我们是国内比较早学习管理工程专业的。董先生认为,放弃专业,从事行政工作有些可惜。我找系主任商量,我说我想当老师,系主任说,那要读研才行,而读研要去湖南。那年正赶上我父亲患重病,我只好放弃了读研的想法。
聚会那天,大家十分高兴,董先生更是如数家珍般地叫出许多同学的名字,并提到当年的事情。
很多年过去了,美好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那时,我们正年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