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拍了第一部影片《红高粱》,2017年拍了最近的《影》,三十年拍片二十一部。其中五部影片的名字,像是冥冥天意,注解了他的一路行来。
01.《活着》:活着的张艺谋
1987年到1999年的十三年里,张艺谋拍了十部电影。《红高粱》像是给他插上了凤凰的翅膀,一飞冲天,引领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走上前沿。差不多一年一部,《菊豆》《大戏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充满了他的家国情怀。质朴真挚的张艺谋,通过电影诚恳地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爱情、中国小人物的真性情,仿佛他就是电影里的某个角色,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经历着各自的悲欢,感悟活着的荣辱和意义。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民族大义和人生正义像火炬一样传承,大义战胜私利、正义战胜邪念,是他当时的向往,是他对活着的理解和追求。他的电影在情节上没办法直接表达“活着真好”,但是,他的拍摄技术、对光色的运用,尤其是对自然风光以及红色的调度,掩盖不住他要活出个样子的志向。这一时期的电影,奠定了张艺谋的风格和在影坛的地位,发掘了巩丽、章子怡、李保田等更多演员的表演才华,创造了影坛的一段佳话。
02.《幸福时光》《十面埋伏》:幸福的张艺谋和十面埋伏的张艺谋
1987年到1999年期间的张艺谋,拿到中外很多电影奖项,影坛的名誉和地位无人能出其右。凡是他的电影都会火,好像不用看电影的名字和内容,只要贴着他的标签,就是一部好电影。2000年,他拍了《幸福时光》,邀请赵本山主演,轻喜剧的套路。那时候,他是轻松幸福的,电影的风格已经成熟,连参演他电影的女演员都被冠以“谋女郎”的称号。他找赵本山主演,像是两个人凑在一起玩。玩的心态当然轻率,赵本山小品冠绝全国,但演电影并不拿手,所以电影的质量、深度较之以前大打折扣。幸福就像一场毛毛雨,来得快,去得快。2002年张艺谋不得不转型,开始拍武打片。转型意味着要扬弃,包括他成功以后的轻松愉悦。他功成但不想身退,电影市场商业化的大潮说来就来了,他必须凝心聚力强势应对。2002年到2006年,他拍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没有一部可以媲美李安的《卧虎藏龙》,但都拔下了当年电影票房的头筹。他拍武侠是认真的,挑选了精致的故事原本,在深厚历史的背景下渲染武侠道义,邀请了李连杰、梁朝伟、刘德华、金城武、巩丽、章子怡等大牌明星主演,大制作、大营销,甚至依靠牵强附会的色情原素推波助澜,可谓用心良苦。但转型的结果是这些电影变了味道,少了真诚、多了功利,成就了票房、轻慢了艺术,一时毁誉参半。观众在追问张艺谋怎么了的同时,也许他也在迷茫中拷问自己,感觉到了十面埋伏的危机。他以前用心拍的电影当然赢得了观众的心,为钱拍的电影实难鱼和熊掌兼得。
03.《归来》《影》:归来的张艺谋和变成影子的张艺谋
2009年张艺谋拍了《三枪拍案惊奇》,小沈阳、闫妮主演,把喜剧拍成了闹剧,在市场的道路上摔了一跤。2010年拍《山楂树之恋》,好像回归了他原本的风格。2011年拍《金陵十三钗》,把国耻演绎得很香艳。这几部电影在营销的作用下,叫好不叫座,只赚了几声吆喝。他好像迷失了,回又回不去,赶流行又跑得不最快,像无可奈何花落去,正在委屈地消费自己的好名声。可好名声像没有利息的存款,不痛定思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天天变少。观众很着急,喊他回头。2013年,他拍《归来》,一度被解读为他要重拍充满艺术气息的电影。《归来》是严歌苓的剧本,陈道明、巩丽主演,编剧是有情怀的作家,主演是有情怀的演员,观众翘首以盼,可张艺谋的归来只是惊鸿一瞥。2015年他拍《长城》,说是要冲击国际市场,号称大制作达到了国际水准,要在国内和海外豪华展映。看来市场更重要,他要冲击的是国际市场,不是国际艺术。事实上,成了他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2017年他拍《影》,杜撰了一段历史,不知道是春秋还是战国,一路打打杀杀,一路阴谋诡计,好像在讲述一个替身的故事,影片里把替身叫影子。这部电影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劫后余生的是影子还是真身,结局没有定论,全靠观众去猜。像变魔术没变好,可以指鹿为马。一度怀疑,这个电影是不是也是张艺谋的替身拍的?《影》这部片子,好像自嘲了归来的只是他的影子。
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张艺谋做出了贡献,占据了一席之地。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套用:只有张艺谋的,才是艺术的、市场的、国际的。他似乎需要轻松视过往,淡泊看功名,甘心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电影人。心踏实了,才能拍出张艺谋式的好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