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在备课时应该先做到这几件事情:
其一,研读教材、深挖文本、吃透教材、理解用意、探索文章内部资源;
其二,研读课标、对照课标、以标定位,宏观确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其三,吃透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可能存在的困惑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微观调整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材分析时,着重理解文本内容是什么,即what;为什么以这样的内容或线索编写此文本内容,即why;整篇文章是如何某篇布局的,运用了哪些相关语言知识,即how。
学情分析时,着重探索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体验与经历;在学习本课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措施。
确定教学目标时,着重从语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有与学科核心素养重合部分),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等为出发点和归宿。
设计教学过程时,无论是教还是学的活动都应该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活动的层次性应体现在:学习理解层次、实践运用层次、迁移创新层次。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以为学生实操训练了、课堂展示了就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实不然,因为这种语言输出训练仅停留在drill和imitation阶段,而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creative power。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教学上,也十分贴切,教师在备课时所花的时间与精力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而临阵磨枪的态度真的不可取。
我们不应该因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场发挥,不应该头脑空空走进教室。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课堂上会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要时刻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才有可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浅谈一节好课之源——备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