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虽然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天,但总个过程也才四个多小时。不过就这几个小时给我的收获很大。
这是一本差点被书名耽误的好书。我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之前一看书名总觉得就是鸡汤类书籍,所以一直都提不起兴趣去看。幸好前几天心血来潮翻了几页,哎,没想到还很不错呢。
它用对话的形式书写,就像作者所说,他们想学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写《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和雅典其他青年的对话探讨哲学,作者也想通过哲人和青年之间的对话探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让我们自己获得“被讨厌的勇气”从而自由地、好好地活下去。
这本书有很多观点很颠覆,例如: “否认心理创伤”、“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愤怒是我们自己捏造的”、“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教育孩子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等等,这些观点一说出来就让人非常抗拒,觉得都是胡说八道,但随着哲人与青年对话的深入,我们很快便知道其中的理由,而且仔细想想还很有道理。
你现在这样子不是你的过去和遭遇造就的(佛洛依德的因果论),而是你选择了现在的自己(阿德勒的目的论)。这一点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很难接受,但现在我已经被哲人,哦应该是阿德勒给说服了。
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果论,那就是“他之前被人欺负,现在他就很自闭”、“他小时候被父亲打骂,现在大了也爱打骂孩子”……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因果论观点我们很容易接受,也觉得就是这样子,这是心理创伤。然后呢?然后就不能改变了?用佛洛依德的因果论我们很容易很直观地解释一个心理现象,但却很难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也许知道现在的我过得这么不如意,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有的话)那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我的童年遭遇以及我的成长环境等等造成的,我也不想的,我只能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释和转移现象等解决我潜意识里深层次的心里冲突”,并与自己“和解”。
然而书中哲人所说阿德勒认为“原因论”并不靠谱, 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他提出“目的论”。目的论是说现在的自己是自己在成长中慢慢主动选择的,是对自己来说“善的”选择。书中哲人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想出去约会的女孩子因为患有脸红症不敢出门,想出去工作但又患有一出房门就出现各种症状的男孩等,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想出去然后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病症”,而并不是他们之前的遭遇引起的。这一点就不在这里展开说了,书中说得比较详细,看完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是有了“目的论”,大多数心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这需要我们有要莫大的勇气。
我之前就常常听到那句话“如果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件事自问关我什么事,关你(或他/她)什么事,那么我们的烦恼便会少一大半”,心里觉得这句话挺粗糙的,但心想又好像挺有道理。在书里,阿德勒更是指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阿德勒说我们人生有三大课题(指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分别是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被人妄加干涉。”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课题分离。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就是只需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首先分离课题,接着不加干涉也不要被他人干涉。
比如孩子们的学习,那是孩子们的事情,你不要干涉,当然你可以建议和帮助,但不要直接干涉,要让孩子们为自己的学习做决定。而对于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关注并解决就好,他人的意见和批评那是他人的事情,不管他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至于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想法,都不要太在意。
当然课题分离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要自我接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好与不好的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只有拥有这些不害怕“被讨厌的勇气”,我们才能真正自由。而我们的自由我在自己的手里。
我们自由了,然后呢?
阿德勒认为虽然我们的一切烦恼都因由人际关系而起,但反过来我们的一切幸福也来自人际关系。当然这时的人际关系是“共同体感觉”,就是说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他要我们用勇气去面对种种“人生谎言”。
阿德勒说的这些观点是想告诉我们,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能获得幸福”,我们需要的是“勇气”,而且阿德勒还鼓励我们去使用“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