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刘伯温的传记,民间对其赞誉很高,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多次重要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与陈友谅战役中,不仅力排众异,说服朱元璋与其开战,并在战役过程中凭借敏锐的观察发现陈友谅军队对朱元璋所在指挥船的攻击,拉着朱元璋逃离该船救其一命。经过鄱阳湖之战后,陈友谅战死,但却为朱元璋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是朱元璋从吴王迈向皇帝的重要转折。
刘伯温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说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其烧饼歌流传千古,更是其预测能力的一个体现。但是,神人也是有很多无奈与困惑。在其人生的前半期,50岁之前,主要是一心想在元朝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在那个体制下他是没有机会。但是,即便是在当时无法实现抱负情况下,他也不想主动去做一个背叛者。直到他在其生命中遇到朱元璋-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人。经过朱元璋多次邀请请,其决定出山后才真正开启了他的传奇。从这个层面来说,朱元璋为其才能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现统一大业的同时也实现了刘伯温的抱负。然而在功成名就后,朱元璋并未能善待刘伯温,尤其是与徐达,李善长,常遇春等人相比,朱元璋并未给刘伯温应有的封赏及待遇。当然,刘伯温之死也是一个迷,据说是胡惟庸设计毒杀。甚至到朱元璋在诛杀胡惟庸时,其中的一条罪状便是毒杀刘伯温,但即便是如此,刘伯温之死也不能说与朱元璋毫无关系。当然,开国皇帝诛杀与其征战的老臣的也不是新鲜事,例外也只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几个特例吧。这反而更加显示出现实的无情与残酷,在政治斗争中,这也算是无奈。
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去考虑,他对刘伯温有戒心也是有理由的,既然你刘伯温能辅佐我取得帝位也就有可能辅佐别人取得帝位,如果你不为我服务就有可能危害我的地位。万一你有异心,当然是“万一”,即便是只有“万一”朱元璋的选择也只能是不让这种事情有任何发生的可能,把“万一”消灭在未萌之时。当然,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可明说的理由,朱元璋内心深处的自卑。他出身卑微而位登大宝,可谓是完美逆袭,但是,他的逆袭并不能改变他的出身。因此,朱元璋之前是有过要追溯自己祖宗为伟大人物的想法。但是,在一次理发中听闻其理发师,都没有冒认祖宗的想法,因此作罢。但是这并不是说他内心就取得了平衡,从后期出现的文字狱就能发现其并未真正释怀。
综上可知,要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取得善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刘伯温结局的不完美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大儿子刘涟被胡党逼迫坠井而死,二儿子因对朱棣透漏其百年之后逃不过一个篡字,而被下狱,在狱中自缢身亡。从这些地方看出其神机妙算也并不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可爱之处,即便是通晓天机也无法完全破解,总有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追寻,即便如刘基般神机妙算也不能完全提前知晓答案并进行应对。因此,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应该多点坦然,少点抱怨,用行动去改变现状,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体验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