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愤怒来临时,你会怎么做呢?今早教练共修之后,我对如何招待“愤怒”这个信使更加清晰了。
愤怒是黑色礼物,是仪表盘的警示灯,是带给我们重要情报的信使,它告诉我们此刻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要。
当“愤怒”这个信使来敲门,你的身体有了反应,或许是眼压升高,心跳加速,拳头拽紧,鼻孔出气。身体是你的,情绪是你的,愤怒是你的,你可以选择怎么招待这个朋友。
你做出任何选择,都是基于你当时的需要。无论人们做或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无关乎对错。非暴力沟通邀请我们前往对与错之外的田野里。
常见的招待模式有,
1.压抑愤怒。
你拼命挡住房门,你拿桌椅堵着门口,不让愤怒出门。
“愤怒是不对的,愤怒是不好的,我不应该生气。”
你担心愤怒出去之后,会造成冲突和不良后果,你可不想面对这些棘手的事。
但愤怒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就像高压锅里的气,压力值嗖嗖往上升。
在职场上,也许哪一天,你就辞职了,但老板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倒是让我明白你不满意什么啊?”
在关系中,你不敢当面表达愤怒,你就会拐着弯去表达。比如拖延,迟到,假装没听见,没有回应等。
你宁可委屈自己,你习惯忍气吞声,你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
>有次,小王正和客户谈重要事情。同事小李路过,直接跟小王的客户有说有笑聊起天,丝毫没有顾及小王的感受。小王内心升起一股愤怒,但他表现出来却是:不停地看手表。意思是提醒小李该识趣离开了。小李没有读懂身体语言,之后小王觉得他跟小李关系似乎疏远了。
事后小王自我探索,当时他担心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会影响同事关系,他特别看重友谊和社群。倾向压抑自己的人可能是对关系没有信心,不敢相信对方能够接纳他的“坏”情绪。
所以,你选择压抑愤怒,可能因为你看重关系友谊社群,需要接纳,需要理解。
此时可以暂停,扪心自问,压抑愤怒真的能满足你的需要,还是最终会让你心寒心累心塞,最终想切断关系?
2.发泄愤怒
你打开门,愤怒如同一匹脱僵的没有打狂犬疫苗的狗,随它去吧。爱咬就咬,爱骂就骂,爱掐架就掐。(直接版)
就像“踢猫效应”,随意发泄的愤怒病毒速度污染了这个社会。
高级一点的发泄,我们可以称之为化悲愤为力量(升级版)。比如呐喊,运动,参加竞技运动。
愤怒是一股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它可以转化为体能。
>昨天在泳池,一个如花以玉的姑娘跟一群孩子起争执,妈妈问她:“大庭广众之下,你要跟一群毛孩子发脾气?”
姑娘话也不回,就一头栽进水中,以百米冲刺的速记来回游了好几圈。
这可以帮助我们发奋图强,有它的建设作用。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直接发泄,当时是觉得爽,但今后类似的刺激点出现时,你依然会叫会跳会闹。
你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发泄愤怒。
因为你很看重自我表达,你需要让对方看见你,听见你。你真的很需要对方配合你支持你。你很看重彼此的约定,效率和真诚。
但往往发泄愤怒,会摧毁关系,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以上两种是常见的情绪应对机制,压抑伴随否认和发泄伴随报复。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大多数情况下,你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你驾驭不了愤怒,你要么害怕愤怒,要么你成为愤怒。你和愤怒信使的关系严重不平等:
压抑愤怒时,你是受害者。
发泄愤怒时,你是压迫者。
3.使用愤怒
在这个阶段,你知道你生气了,你也知道生气不是因为对方犯了什么错,而是你的某个需要未得到满足。你清晰你的意图,你知道你在做什么。此时,愤怒更像是你的一个工具,你想利用它达成目的。
比如,
你为了捍卫边界,
你为了引起关注,
你为了获得资源,
…………
举个例子,孩子喊妈妈,妈妈没有回应,所以孩子加大音量呐喊,最终获得妈妈的回应。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嘛。
你甚至也可以这么跟对方说:亲爱的,现在我生气,不是因为你的错,而是因为我脑中的想法。我要准备向你发火,你听着就可以。我准备开始了,你别往心里去啊!
如果对方能接得住你的愤怒,你表达愤怒之后,反而跟对方更亲密了。因为你们更清晰彼此的边界,更了解彼此的喜好了。
但更多时候,你使用愤怒之后,反而会造成关系隔阂。哪怕你愿意为自己的意图和行为负责,但结果往往出乎意料,你也会后悔自责。
又或者你是大boss,你使用愤怒,员工是听话了,对方却打心底跟你疏远了:“凭什么我要容纳你的愤怒?”
就像火可以煮饭,也可以烧毁房屋,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你玩火,没有两把刷子,真的很容易引火上身的。
所以,使用愤怒,你需要看情境看场合看关系。
记得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她愿意照顾妈妈。但真的受不了妈妈语言上的插手。她非常看重自己的自主和选择权。所以妈妈一旦越界,她会生气且义正词严告诉妈妈。这样妈妈知道她的界限,尽量不去触碰她的底线。
4.转化愤怒
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都是在愤怒这股能量的表层工作,不管是压抑,发泄,还是使用愤怒,对你来说,你始终在愤怒的表面打转,你更多会执着在策略层面,你期待对方听你的话,按照你的想法行事。
本质上,你想利用愤怒这股能量去控制对方,达成目的,你并没有转化这股愤怒,你的内在没有出现柔软和空间。
到了第四阶段,看山不是山,愤怒不再是愤怒,它强硬的外表下有颗柔软脆弱的心。你想去触碰它,理解它背后的需要,再把它赤裸裸不带面具地呈现给关系中的对方,哪怕对方没有满足你,你们也更了解彼此的渴望,两颗心也更贴近了。
写到这,不禁鸡皮疙瘩打了寒颤,这样向内的自我探索,特别需要勇气;而将探索的自己表达出来,简直需要对生命的全然信任啊。
这也是非暴力沟通所提倡的“充分表达你的愤怒”。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老生常谈的“妈妈期待儿子写作业”。如果我看到孩子磨蹭着不写作业,我会觉得愤怒,我期待孩子主动写作业。
我可以压抑愤怒,假装老好人,但心里却越来越不爽,干脆破罐破摔。
我也可以发泄愤怒,儿子或许会听话,但也伤害了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心里健康。
我也可以使用愤怒,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批评地表达愤怒,告诉孩子我很生气,我需要他写作业。但同样地,孩子的耳朵大概率会听成指责,我也会陷入执着孩子写作业这个坑。
那如果,我去探索自己背后的需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请看对话录。以下是NVC伙伴Michelle引导我(Ring)的过程,深刻得让我热泪夺眶。原来,外面真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啊!
>R:当我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时,我感到有些生气。我期待他主动写作业。“期待”是不是一种要求呢?有时我觉得“期待”是一种希望,挺美好的。大家怎么理解期待呢?
M:我认为,“期待”背后暗含着“应该”,即:你应该写作业。它更多是一种策略。我们可以探索下。
当你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R:我会说:“妈妈希望你今天就能完成作业,而不是等到明天上课前赶作业。”
M:当孩子主动写作业时,这又满足了你什么需要呢?
R:轻松,自在。因为老师会催家长,这给我带来压力。
M:当你感到压力时,你身体有什么感受呢?
R:我的胸腔位置堵堵的,喘不上气来。
M:跟这个感受待一会儿,尝试跟它对话。你觉得它会告诉你什么呢?
R:我的内心有些矛盾。一方面,我真的想给到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毕竟读书是他自己的事;另一方面,我又不信任他。
*M:所以,你需要“自主选择”和“信任”,是吗?
R:是的。
M:尝试跟这两个需要连结下。
R:此时,我有些困惑。是的,我需要自主选择。但是,我不确定“信任”是不是我的需要。我是不敢相信他,我害怕他今后不能成为优秀的他,我要为此负责。我有些害怕,恐惧。
另一方面,我的内心有一个“交换的”声音,就是:“我给了你自主选择的权利,你就要值得我信任,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
但,面对这个“交换”时,我又不能充分信任他,因为我不确定他会给我好的答卷。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和复杂性。所以,我的头脑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心。
M:你感到不安,害怕,你需要安全感吗?
R:是的,我需要安全感。
M:你可以尝试跟这个“安全感”连结下。
R:(连结ing...)
M:现在你是什么感受呢?
R:我感到很难过。
M:这个难过,是因为……?
R:我体会到,我的不安是我自己的,而我把这份不安和紧张传递给了孩子。当孩子体会到我这种能量状态时,他其实是抗拒的,而他把作业和紧张不安连系在一起,他又怎么喜欢写作业呢?
所以,我要求他写作业,反而是远离我的需要(轻松,安全感)。
M:所以,你有为自己而哀悼,是吗?你愿意谈谈“安全感”匮乏的原因吗?
R:可能从我的原生家庭,这个需要一直没有得到满足。父母吵架,被忽视,和童年的创伤事件都是原因。
M:听起来,这个“不安”似乎保护了你?
R:嗯,它曾经保护了小时候的我吧。
M:当你感到安全,比如你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会带给你什么?
R:我会长吁一口气,还好孩子没有出大错。我也会放松,至少身体的肌肉放松,之前我很容易紧张。
M:当你放松之后,这又会满足你什么需要呢?
R:我会愿意跟孩子互动,会想关心孩子。
M:满足你“连结”的需要,是吗?
R:是的。
M:尝试跟“连结”的需要连结,带着“连结”的能量,想象孩子就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再提出一次请求吗?
R:我会对他说,淼淼,妈妈看到你没有写作业,你是写完了还是想做其它事情,你是觉得有些压力吗?---我好像会愿意了解他没有写作业的原因,愿意去倾听他。而不是直接要求他控制他。
另外一个请求是,我请求自己放手一次,去体验充分信任他的结果。
M:那对比之前的请求,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吗?
R:当我体会到“不安”来源于自己,我难过并哀悼自己的过去;哀悼之后,我反而放松,更愿意跟孩子连结。之前就像在一个等级模式里,上传下达,孩子只能执行,不执行我就要生气郁闷,这个模式是僵化的紧张的。而现在,我觉得我们更平等,关系是流动的,敞开的。我愿意去尊重他,相信他。
M:谢谢你的反馈。你觉得现在可以告一段落,我们再回到讨论,好吗?
R:可以的,谢谢Michelle。我之前自我探索时,只触碰到“轻松”这个需要,通过你的陪伴,我发现我有“安全感”的需要,通过哀悼,流出内心的眼泪,我就可以去看到庆祝,再来到学习了。
总结:
不管你选择什么方式去招待你的愤怒,你依然尝试在满足某个需要。
没有哪个对,哪个错,这跟你的情境和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有关。对于一个习惯压抑自己的人,TA能学会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让自己毒死,这就值得庆祝。
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可以去看到自己始终拥有3+以上无数的选择,并且为自己的意图和行为负责。
其实,很多人是负不起愤怒造成的后果的。
所以,虽然第四个阶段如同神一般的遥远,但我们依然可以满怀希望地持续升级自己。
并不是说第四选项是最好的。因为当你做不到而强迫自己做到,就是另一种暴力了。
没有最好,只是最合适,最重要的是有建设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