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讲:认知不协调~改变他人态度的秘诀!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十)引子:宁老师被问:该怎么准备面试?回答学生八个字:“投其所好,巧妙包装”。什么意思呢?原因就是所有的面试官都是人,所以你要学会利用一些人的固有局限,达到自己的目的。
1、什么样的局限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认知不协调。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知”就是认知,“行”就是行为。一般我们认为,没有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到,所以要提升观念。
但今天我们要知道的是:
a.有“知”不一定有“行”;
b.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其实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
2、有“知”不一定有“行”
认知不协调是人的固有天性,我们先来讲第一点,有认知不一定有行为。
用霍桑实验里有一个主导人物——哈佛商学院的大教授梅奥的故事来说明“有认知不一定有行为”的认知不协调。
梅奥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透彻了,但你能想象他的人际关系如何吗?他的人际关系混的不好。
梅奥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自以为是、嫉妒、羡慕、恨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也是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另外要说明的是,这段时间的课重点讲人,会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请你摒弃固有的所谓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这种学科界限,后面宁老师会告诉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往的管理学,是用理性的角度来看人的,但现实世界中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这种情况我们身边的人常有,我们都会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努力做到,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但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没做到,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好,这就属于认知不协调,有认知,但却没有外界公认的应该有的行为。
第一种认知不协调是:就是‘’知‘’道,也未必能‘’行‘’,知行不能合一。
3、改变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第二种认知不协调,就是我们以为先有认知,后有行为,认知会决定行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有时候领导管理下属常常会说要改变观念,不换脑袋就换人,什么意思呢?他就是希望让你用他的观念去实施你的行动。在现实世界中,不仅态度、观念会影响行为,其实行为也会反过来改变态度,这就是第二种认知不协调。
如你买了一只股票,因为你买了这支股票,你看这支股票的眼光就不客观了,你总是希望它涨,因为你希望它涨,所以你就不能用理性的心态去考虑什么时候把它卖掉。
大学者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喜好某件事情,你不妨先引导他去做这件事情,等他做完之后,他就会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做这件事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这就是利用人的认知偏差的第二种现实结果。
总结前面讲了两种认知不协调:第一,知行不一定合一;第二,先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随后他就会自己去改变态度。
4、面试的技巧
回到刚开始学生提到的面试问题,宁老师建议你充分地利用面试官的认知不协调。因为面试官也是人,如果面试官最开始建立起了对你的好印象,那接下来他就会自己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的最初印象,所以你一定要让面试官先对你有好印象,让他发生这样的一个行为,这是要点,因为一旦他有了这个行为之后,他再听你讲话的时候就会寻找支撑他这个判断的证据。
所以面试的最优策略是先讲价值观,后半段的时候再强调你的能力,宁老师在面试别人的时候不喜欢玩“先介绍一下自己”这种惯常的热身,原因就是我知道人极其容易落入认知不协调的陷阱。
课后思考作业:
找一个你身边认知不协调的例子,试着想一下它是怎么发生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件衬衣,尺寸和面料及样式都觉得满意,于是下单买了。三天后货到,付款,试穿。有人感觉不合身,我打心底里抵触别人的说法,不停地照镜子,前看后看,总觉得那里都好,合适。遇到朋友或同事,总是向别人说这件衣服买的合适买的值。
这件事就是我先“行”,后影响我的“知”。当我买了衣服后,就不断在找理由支持我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会影响认知。典型的认知偏差不协调案例!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