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下来,放松身体,放松四肢,放松脚趾头,放松脚踝,小腿,膝关节……”空灵悠远的音乐,瑜伽老师轻柔和缓的引导,所有的手段都是要教会我们专注、放空、松弛。放松这件事好像很简单,做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
早上一睁眼,就面临早餐要做什么?昨天是豆浆三明治,今天该换成红豆粥馒头了,收拾心情,拍醒昏昏沉沉的头脑,进入人间烟火的忙碌中。“妈妈早上好”,扭过头迎接一张笑靥如花的热情的脸,顺便回应了一声“早安”。“妈妈你怎么皱着眉头?”“哦,是吗?”
是吗,我是皱着眉头的吗?还真没意识到,也许是一种习惯。我们对自己的表情和心情都缺乏关注和敏感性,皱眉也只是下意识的行为,不是因为不开心,也不是因为烦恼困惑,就像很多人开心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微笑,悲伤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流泪一样。突然想起一句话,人不是因为开心才微笑,而是因为微笑才开心,很多时候是先有行为再有观念,就像我们要先去放松,才知道放松,了解放松,最后真正学会放松。
婴儿时候最放松,放松是一种本能。年纪渐长,社会化渐深,很多本能慢慢退化,隐藏,连放松也变成需要慢慢学习的一中技能,甚至成为一种智慧。
瑜伽、禅修的本质就是教习如何放松。孩子的身体是柔弱的,也是柔软的,孩子长成成人只需要时间,要将成人僵硬的骨骼,紧张的肌肉回复到柔软的状态,让沾染红尘的不再敏感的心变得通透,柔软,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学习与悟性。即便在瑜伽所营造的空寂氛围,灵性乐音中,要将皱起的眉头舒展,将耷拉的嘴角上扬,将紧张的神经拉伸,要彻底放松也非易事。
身体放松,最终要达成的是心的放松。只有将心放松,天地才能变大。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子说,世间的人啊,往往不愿意走那条康庄的、正直的、简单直白的路,可能因为它太简单、太直接,以至于常常被我们忽略。将心放松,将心放宽,天地就会变宽,世界就会变大,机会就会变多,快乐也会更多,这是一条多么直接,多么简单的道路,但是愚妄的我们啊,就是要紧紧地锁住困住缩住我们的心,容不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容不下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容不下差异,于是也就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风景,只能理解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紧张,无法放松而错过了多少美好,失去了多少机会啊。
因为不够放松,我们习惯用情绪发泄代替解决问题。在很多交流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情绪,无法看到理性的判断和解决方案。无论是网络暴力还是社会热点,蜂拥而上的情绪洪水,瞬间淹没了理性的表达和客观的声音。发泄情绪无疑是有快感的,甚至会上瘾,但是于个人和群体却是必须去除的毒瘤。
因为不够放松,我们等不及要表达自己,交流中缺乏耐心。无论是用语言还是文字来传递信息,说者与听者因为知识结构、个人经历及认知角度的差异,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抓住的其实是文本,或者说语句背后的情感表达,或者是通篇看完,完整听完一段话,结合说话的语境,这个话题的起因去做出判断,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某一句话,或者某几个词与自己的认知重合,或者有共鸣,就开始抓住这些点上的内容去交流,最后就会离题万里,而对方也会感到话不投机,很容易把天聊死。看过一个教育学家说,对孩子,有一种比教育更难得的方式叫:观望。观望就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将孩子成长的时间拉长去看,不要急于纠正他一时一地的行为,给自己时间去理解产生这种行为的过去原因,给孩子时间去认识这种行为的未来后果和导向,就像打方向盘一样,紧急大幅度转向很容易造成翻车,放松地慢慢修正,就能一直平稳的行驶在正道上。
有一句网络流行话叫:静静地看你装叉,在日文里还有“徐行”这样的汉字,我喜欢“静静地”,徐行和观望这样的状态,放松的身体更能吐故纳新,气血调和,放松的心态更能看到姿态万千,放松的行为让人如沐春风,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