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对孩子下达命令式的建议外,发出贬损信息也是一种利用权威施压的方式。
不少家长都觉得: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所以我可以自然而然地贬损自家孩子。可如果孩子整天遭到负面信息轰击,渐渐地,他们真的会觉得自己不出色,无用,继而变得懒惰,逃避社交。一旦在童年时期形成这些不良的自我观念,就很有可能被带入成年时期,造成终生难以消除的心理障碍。
因此,让家长们停止利用权威施压子女,这是关键的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家长们还要学会一个转换角色思维的技巧,也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重点问题:由“你和信息”转变为“我和信息”。
由“你和信息”转变为“我和信息”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当你深夜加班结束回家后,孩子依然缠着你让你陪他玩。你并不是主观上不想和他玩,而是精力缺失等客观条件让你无法和他玩。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真烦人”,那么就属于典型的“你和信息”的模式,因为你把孩子和你要表达的信息本身联系在一起,孩子成为了信息的主体。不管你是处于何种情绪状态,都会让孩子觉得:原来你的喜怒哀乐都是我造成的。所以,这种类型的语言明显带有指向性,直接就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假如你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说:宝贝,爸爸实在太累了,没有精力陪你玩,那么这就是“我和信息”的模式。你在阐述你的困境和难处,孩子也听懂了你的难处,并且没有感受到你的责备。相比于“你和信息”,“我和信息”的优势就在于只说明问题,却不给问题贴上标签或者给予自己的评判。
对孩子而言,他感受到的不仅是父母真实的情绪,还有父母那种潜在的接纳与包容。
对父母来说,坦诚地展现自我,能让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诚实和坦率,最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在坦诚真挚的沟通中,父母与孩子非但没有彼此疏远,反而建立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因为双方都明白,对方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需要深切了解彼此的内心和处境。
当父母与孩子学会对彼此开诚布公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而是真正拥有幸福力和感知力的人生伙伴。
只不过,有时候孩子即使已经了解了自己行为对父母的影响,但仍然拒绝改变他的行为。哪怕家长积极采用“我和信息”这种模式,依然不起作用。从头到尾,孩子都没有改变那种影响父母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