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纯文字,配几幅速写小品)
其一:半个月前,和朋友在乡下一家风味酒店吃饭,饭桌上一个从前教过的学生,聊起我们从前呆过的那个学校,然后听到一个令我们震惊的消息,说是当年的某某老师因犯某某罪被枪毙了,已经枪毙好多年了!
“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
“我们调离那个学校好多年了,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是不是弄错了?不是那个人?”
“具体时间说不清,好像是九十年代中期。他换了几个地方,最后调到了北部某个学校,呆过一段时间后,又调回南部某个学校,最后事发被捕。”
“不错不错,是有这个人,他当年就调到我们学校,只呆了一年就调走了。”
巧的是,座中恰好就有两个北部某个学校的朋友,他们证明确实有过这么一个人,匆匆一年,他们对他并不熟,但是确定在那里工作过一年又调走。
“确定他是叫某某某吗?个子不太高,微胖,圆脸,浓眉大眼?”
“确定是。后来好像似乎也听说过他被枪毙了,因为不熟,没再深究。”
看起来真是当年那个同事了!他居然会那么恶劣,恶劣到被枪毙,却是出人意料。
因为他和我家先生同学科,所以对他比较熟。他比我们年长几岁,同事的时候,他已经有家有室,有个四五岁的女儿。但是喜欢沾花惹草,就是因为沾花惹草,害怕出事,不得不调到离家较远的那所学校。同时也远离老婆的视线,又给他提供更多沾花拈草的机会。
记得曾经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半夜三更骑自行车来找他,天黑看不清路,掉进水塘里,从水塘里爬出来,浑身湿漉漉地来到他的住处,他借了女同事的衣服给女孩换上。还记得,一个女孩给他寄了一封信,信的最后一句写着:吻你。他不认识“吻”字,拿着那封信来问我家先生:这个“吻(他读hu)你”的“忽”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要“忽”我呢?
现在想想,当时该用地方方言对他说,就是想一巴掌呼死你。
就是这个连吻字都不认识的人……后来的那么多年,不知引诱过多少女孩。听说后来犯的罪更加天理难容,才被枪毙的。以从前对他的了解,朋友说他早已被枪毙,也不是不可信,但是人性恶劣到被枪毙前的那一步,的的确确没想到。
还记得他调离那个学校之前的那个暑假,学校食堂没开,他没地方吃饭,先生邀他来我家吃饭,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我家先生饮酒。那时我们刚刚结婚不久,桌上他不顾我的感受,大谈女人就像衣服,男人不能一辈子只穿一件衣服,应该经常换换才有新鲜感。就是这样一个人……(省略一个字),其结局似乎是必然,合情合理。
半个月后的昨天,得知嫂子手术后出院回来了,我们去瞧嫂子,在哥哥家吃了午饭。哥哥是教师,退休几年了,饭桌上很自然地聊起了退休工资。
“都说退休以后工资少了几千,具体多少不甚清楚呢?”
哥说:“我们学校的某某某,去年退休,等你退休了应该和他的工资差不多。”
“某某某?怎么和以前那个同事一样名字?年龄也差不多……他教什么学科的?哪里人?”
“他不是教某某科的嘛,以前和你们一个学校,后来调走了的,你们早就该认识的呀。”
“果真是那个某某某吗?去年退休了?不是说他早就被枪毙了吗?据说已经死去很多年了!”
“哪有啊!活的好好的,一次也没死过。跟我一个学校,死没死过我还能不知道。”
我和先生面面相觑,都懵圈了。一个说法他犯罪被毙死了好多年了,一个说法他一直活的好好的平稳退休,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既然跟哥哥同事多年,他依然活着肯定是真的了,那他的被枪毙又是从何说起呢?一个被传言罪不可赦已被枪毙多年的人,这么多年居然一直活蹦乱跳地,并且平平静静活到退休,像是开玩笑,却不是玩笑。
其二:前几天,也是一个从前的学生,要我们帮忙打听一个人,因那个人和先生同乡。说他有一项工程需要和那个人合作,他想了解一下。
虽是同乡,但是离开家乡多年,所以先生一时间想不起来了,便向老家那边询问一下。询问的结果,那个人早先开店卖家电,后来又转行做别的生意,发了一笔财,然后离婚娶了个年轻貌美的。
后来呢?
几年前把生意做到了外省,但据说赔本了,家底赔的精光。后来一直在外地,好像是做工程,还有各种名头 ,总之混得很成功,其他的不清楚了。家乡人眼里,他是光鲜傲人的。
把了解的情况简单地跟学生一说,他说他那边也调出很多资料,从资料上看:开头高度一致,开门市卖家电出身,离婚另娶,到外地做生意,但是有过因诈骗入狱几年的经历……
资料是真实的。
所以家乡人眼里看到和传说的,并不一定是真相。
其三:再补充一个关于一个老乡的传言。
这位老乡和我家老先生从前是邻居,他们从小一块长大,一直相处甚好。
二十年前,老乡因创业破产,负债累累,在家乡混不下去了,万不得已外出谋生。带着四个孩子,携儿带女远去贵州,去投奔当官的亲戚。中间十几年,家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经历了什么,传言也有不同的版本。
直到几年前,老家那边知道他们在大理,而且发财了,家里有两辆宝马。于是就有传说他们在云南贩毒发家致富了,并且大儿子因贩毒被抓进去过,私下里猜测和传言,终于有了比较统一的版本。
因缘巧合,我们两家失去联系十几年,竟在大理遇上了。每次只要知道我们去大理,老乡都要请吃饭,春节邀我们去他家过年,这才才了解他们这二十年的经历。从他们当初投奔亲戚无门,无奈辗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理,一家六口租住小矮房子,举目无亲,没有生活来源,到走投无路情况下去洱海边捡破烂,捡破烂的筐都是借来的。然后艰难落脚,艰难生存,到找工作,再到孩子大了自己创业,各自成家,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二十年来经历过多少心酸和无助,一言难尽,女老乡每次一提起往事她就哽咽不止。
混惨的时候,最难的时候,没人帮一把,混得好了,背地里就是各种恶意的传言,见不得别人好的,往往就是那些所谓的熟人,知道你过的不好,他们就放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