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哲学之光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00:02 被阅读0次

    《德充符》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这就是那个路径。背后,乃是一个天道运化的大原理。

    “鉴”,就是镜照。流水之中是照不出人的影子的,照出的只是一片支离破碎、扭曲狰狞。只有止水中才照得出来,照出的才是“如是”,真真切切而如幻如化,这便是实相的样貌。流水所照出的,则是与水波纠缠在一起的形态——人心便如这流水,我私便如这水波,世间的样貌于是是被自己这颗心扭曲支离过的。以此为鉴,名之为“鉴”。

    鉴于止水,便是“心如止水”。问题还是如何做到。“唯止能止众止”这一句,就是关键。路径就在这一句里。

    什么是“众止”?老子说水“几于道”,水性与道是差不多的,庄子这里则再一次进行了演示——水往低处流,所有的水流都是向着低洼处汇聚的,无论是湖还是海。在低洼处汇聚后,则自然就是“止”处,根本不需要做什么。也就是说,水是自然向着止的,你只要由它去就行。所谓的“众”就是这众流,譬喻的是人的种种无明烦恼、妄想习气、虚妄造作。那么对待这些,就同样不需要你做什么,而只要由他去,让它能够自然向着“止”就行。

    所以不是人心不能止、不能如止水,而是你自己不让其止,《圆觉经》所谓“此生性自劳虑”。什么意思呢?心中种种,如同百川归海,你只要放它流去,便自然会向着该去的地方去。而人自以为的“我”,如同其中一段水流,因局限于自身而看不到这个全局和本相,途中要么被路边的野花吸引,要么想抄近路,便鼓动着波浪向岸边冲刷去,由此不断分流,形成无数的支流,何时能归大海?

    就像凡夫被境物所惑、修者被境界所迷,一个念头引动另一个念头,如蜘蛛平面结网,念念不断、无休无止,又何时能归深处的性海?所谓流转,所谓轮回。前方等着自己的,只有迷失,或者干涸。

    分流之下,心之流势就被分散了,心之能量就被稀释了,所以凡夫之心都是散乱而无力的。要想收势聚能、回复水性,追溯到源头,一切都是从“当下一念”开始的,每一个当下一念,都是契机,这里便是禅宗古德一再提醒的“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处。

    庄子说的“唯止”之“止”,说的就是这源头一念之止,这里止一切自然向止,所以“唯止能止众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dn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