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路
一、由《背影》感动了万千读者直接导入。
二、说背影
1、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明确: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父爱
思辨:出示父亲爬月台的一幅插图,问学生合适不合适。
明确:透过“攀”“缩”“蹒跚”等词体会父爱的“不容易”,理解父爱。
三、析背影
1、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为什么用的是背影?而不是眼睛等正面形象呢?
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亲密。
2、 文中的哪些地方说明了父子之间是有距离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给资料补充背景,加深对父子关系的了解。
3、分析父亲的信的破绽,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在不和谐的父子关系中,父亲主动和解。
四、寄语。
评课:
1、本课设计,在于借助插图、父亲的信、父子之间关系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背影,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问题设计紧扣文本,对文章的分析,不仅是父爱子,还有儿子理解父亲,对文章进行了深度解读和阅读,在父子关系上,对学生处理现实中的亲子关系,有非常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与
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由读背影到读懂背影,读懂背影的情感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学生的参与度也由开始的无人回答变为后面的跃跃欲试。
阅读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形象
运用质疑的方法,假如不写背影,作者会写什么呢?
效果非常好,学生对父子之间有隔阂,有距离,到冰释前嫌,相互理解,有效地引导才有了学生深刻的认识,对父亲的理解。
形象课标中精读的内容
懂透悟
通过“说背影”环节,让学生去找作者描绘背影的那个画面,感受到背影是年迈的老父亲为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买橘子的一个镜头,读懂了父爱的无私和不容易。
通过“析背影”环节,走进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了解了父子之间的距离;通过对父亲来信的解读,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在父子之间,父亲是最先“投降”的那个人,进而读透了“父爱”。
最后,学生通过交流父子之间关系的感受,悟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情,明白我们应该珍惜、理解亲情。
改进意见
1、说插图的环节有些啰嗦,可以直接出示插图,让学生说合适不合适。
2、在理解“背影”这个选点独特的时候,没有必要让学生认为“写人一定要写眼睛”,可以问学生:如果让你写父亲,你会写什么。然后问作者为什么写背影,因为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是有距离的。
感受:
听了黄厚江老师的课,觉得黄老师对于教材的解读非常深刻,达到了深度教学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对父爱的认识是从四次背影、四次流泪解读的,而对四次流泪的解读,都是对父亲的感动与理解。但是,黄老师通过给学生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买橘子时,作者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父爱,只是感受到父亲的艰难,当收到父亲的来信,才真正的理解了父亲。
其次,黄老师善于借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比如,通过分析为课文配的插图合适不合适,帮助学生理解“父爱的不容易”。通过解读父亲的“来信”,让学生明白在亲情大战中,最先缴械投降的永远是父亲,从而深化对父爱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