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成了一个流行的词。
当紧崩、浮躁、着急成了常态,松弛弥足珍贵。
松弛感是一种状态,不仅外表看起来松弛,更应该内心也是松弛的,才能达到身心合一。
在离开原来的岗位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有了松弛感。
虽然原来的岗位并没有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压力,可是各种事情比较多,以及各种会议、各种指标。
光是待在那样的环境里,都会没办法让人放松下来。
年末连着开门红,旺销连着年中过半,似乎一年到头都是紧绷的。
习惯了早出晚归,习惯了各种操心,转岗之后,我以为自己会不习惯。
也曾经有些迷茫,我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突然觉得自己工作那么多年,我离开了单位,我会做什么呢。
我远比自己想象的适应的快。
换一种方式生活。
之前虽然不打卡,但已然习惯了早早的到单位,如果还有20分钟上班没到单位,即便是马上到单位,我都会着急。
不管晚上有没有睡好,以前孩子上学的时候,早上有多忙乱,我都会尽量早的到单位,从来没有迟到过。
就是这样一个习惯了规律生活,有一天早起不用着急上班,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听着书收拾一下屋子。
可以摆烂躺平什么都不干,可以上班时间约好久不见的朋友去看他们,可以参加以前没时间参加的活动。
可以尝试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可以尝试主动与不同的人链接。
以前,外出办事,办完事早点回家,或是生病在家休息,都觉得像是偷来的闲暇时光,如今整下午的时间自己安排。
累了回家休息,不累去书店翻翻书,去咖啡店喝杯咖啡,节日放假早早的回去陪母亲。不用赶时间回来上班。
在如此放松了一个月之后,我终于感觉完全松弛了下来。
换一种工作热爱。
我是一个不会闲着的人,即便是紧张上班的时候,也会在业余时间去学一些东西,回想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不少。
也曾坚持或是断断续续读书写作,这么多年在简书里已经累积了60多万字。
有了大把的时间,我要干什么呢,一边适应,一边思考。离死亡还有几十年,总要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做。
疫情那几年,接触到抑郁症群体,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在民间抗郁组织做过辅导员。
没有深入做下去是因为专业性不够,不能隔离情绪,我也受到了影响。
但我真的很心痛,为那些孩子,也为那些家长。
为什么生病了之后才知道呢,为什么不能治未病。
机缘巧合我知道了妇联下还有一个家庭教育志愿者组织,我毫不犹豫的去报名,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
为此,我还会自己付出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只因为我觉得有意义,希望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快乐。
工作的几十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财富管理专业,是全省第一批的理财师,虽然自己不以为意,但其实有些理念是刻在骨子里的。
朋友早就建议我继续做,说像你这样的一直在专业里的人也不容易找,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岂不压力会很大。
还是惯性思维,如今我不这么想了,不为生存,做自己愿意做的,为自己赋能,也为朋友出力。
想做就去做,做不到就放过自己,为什么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也和一位朋友说起,如果一年两年都没有做起来呢,朋友说那你在做的过程中也成长了。
这句话深得我心,之所以还想做事,不就是为了不放弃自己,对于不是特别自律的自己,在过程中不断倒逼自己去学习,去成长。
以前工作为了生存,没有了生存压力,现在工作是因为愿意和热爱。
松弛感是什么?
松弛感就是:向内安顿自己,外在精进自己,允许一切发生,岁月自有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