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思考,都像是开发未知的过程。有时惊,有时喜。
今日学习心得:不要忽略细节。
很多知识,不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全部概括,补充说明同样重要。
我们要记的不应该只是精华,更应该包括完整的所有内容。
若想真正掌握一样技能或知识,最好以满分标准、极致心态要求自己。
继续按“及格就好”的要求去做,再理想的结果也就是原地踏步。
如此感慨,是因为今天的每日测试和课程精华。
做每日测试题时,发现一些文字的表述上,与我自己记录的有点点出入。
比如“如何加速进步”这题,课程里展现的是概括性的一句话:更多的进步本内容,挑战更难的题目。
我本以为这句就是答案,但完整答案是:更多的进步本内容,挑战更难的题目,把它们都掌握住。
多了“把它们都掌握住”。
如果是以前的我,根本不会在意这种小细节。
因为进步本上的东西,原本就需要我们记录的同时,牢牢掌握住。那有没有这句,似乎都没差?
但莫名地,有点在意。
于是根据逐字稿,又回顾了一遍课程原话。
原话是:记录更多进步本的内容,挑战更难的题目,而且同时还要把它们拿住。
品了几遍,突然想通一个道理——学习最不怕的就是重复。
再如何理所当然的东西,都值得重复又重复,强调又强调。
这不是啰嗦,而是加深记忆。
还有一个几乎颠覆我以往认知的感悟是:对所学的知识点/课程内容,最好逐字逐句记精准,尽量一字不差。
非常奇怪地,在当下这个时候,似乎才真正理解了林语堂先生的“整句吞下,整句吐出”的含义。
为什么?
因为想到了“记忆会骗人”这个事实——基于过往亲身经历。
对于我个人来说,好像每次回忆起往事,细节方面都会有微妙差别,而且随着回忆次数加多,丢的细节也更多。
具体有个例子可以说明:
高中一年愚人节,班里某个同学被捉弄丢了大丑。
我以前和朋友讲起过好几次这件事,但关于那个同学到底坐在第几桌这种细节,每次说的版本却不一样。
朋友:你以前说他因为个子特别小,所以一直坐第一桌,怎么变成第三桌了?
我:可能是第三排第一桌?那不重要啦。
……
没错,我以前的口头禅就是“那不重要”、“随便”,对很多事都是听之任之,非常无所谓的态度,一点都不较真。
但在学习上,恰恰需要较真的精神。
有时差几个字,虽然自己认为大体意思没区别,记住关键字就行,但如果习惯了这样的记忆方式,可能会永远无法真正记住或者掌握什么东西。
因为一开始就记不准或者只记部分,每次回忆也只记起部分,丢掉一两个细节,那么到了最后,剩下的内容往往缺斤少两到面目全非。
打比方,我每次为了证明什么观点,想引用某些名言或者转述某个事件的时候,都要冥思苦想好久才能勉强拼凑出来,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因为缺乏太多细节信息而显得没什么说服力。
这其实间接说明了,我掌握的全都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东西。
对什么都不求甚解,只有个大概印象,全无细节,就算记成南辕北辙都不奇怪。
以前竟然没想过根节在哪里。
所以实际上,对我这种“金鱼脑袋”来说,“一字不差”的较真学习方式,才适合我。完完全全的死记硬背,都好过因理解偏差、记忆偏差产生的效果。
而在看“课程精华”时,也遇到和每日测试一样的情况。
课程精华归纳的内容,和我自己归纳的,有部分不一样。
主要也是细节问题。
我仔细比对了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最终将笔记进行了一番完善补充。
这有点像课程里针对“如何提出好问题”的第3点说的——与别人的答案作比较,迭代改进。
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会一模一样,多看看别人的思维方式,对自己也有启发。
最后。
其实说不上来每天的学习到底有哪些收获,认知和思维方式又是否有在改变,但每天写作业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集中深入思考的过程。
虽然每次写之前都很抗拒,但写完之后都很舒服。
人永远都不应该停止思考。
不断思考,才是活着。
P.S.初衷是为了转变思维,但课程收获似乎远远不止思维的转变。有些人学习很多东西,最后都觉得白费了精力和金钱,但认知与收获这东西,原本就非常主观,因人而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