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重大任务。
作为哲理散文家的周国平说得十分中肯:“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透,则人生透。人生不透,教育也难免隔靴搔痒。
对教师而言,就是去爱每个孩子、每个学生那永不可重复的生命,爱的方式就是不知疲倦地发现、珍视,并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人的独一无二,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在众人对“成才”的迷醉式想象中,德国大哲海德格尔却以哲学家式的冷静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
儿童的生长,就是需要的生长。
儿童的生长需要,不仅需要满足,更需要提升。
儿童的生长需要,有自身的节律。
教育虽然是与灵魂有关的事情,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然而,它并不是通过雕刻来唤醒灵魂,而是以唤醒的方式完成对灵魂的雕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为灵魂唤醒的教育”,努力唤醒的是人丰富、不可测度的生命潜能,唤醒的是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慕;对知识、公正、自由、希望和爱的追求;唤醒的是丰富、改变和提升自我精神品质的需求、能力和习惯。
所有的问题都与眼光和尺度有关。
“教育的本义不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这一类的教育常识,只是属于部分教师的常识,而且更多的是理论研究者的常识,远未达到“普惠众生”的程度。但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什么时候,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用生长的内在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判断并践行各自的教育实践,这样的社会,就是能够让人人真正得生长、得根基、得幸福和得解放的社会,就是我眼中的好社会。
面对教育的限度和人生的限度,教育者最审慎的态度可能就是:在悲观中执著地前行,对最终能够走到的终点,在超脱中保持淡定和从容。
好的教育就是宽大、审慎、温暖,能够将教育的力量绵延终生的教育。
人类犯下的很多错误,都在于缺乏耐心。
教育者最忌讳的行为是不耐烦地拂袖而去。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寻找一种平衡:既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智慧只会从内心生长出来,“内心”是爱心、童心、耐心、细心的融通,是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整合,是一种自我审视、自我更新的习惯。
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
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氛围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找准三个点:挑战点、突破点和提升点。
合理的目标设计,应该是“单刀直入”“孤军深入”和“精准打击”。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